2015年01月08日04:17 来源:南方日报
仿佛一夜之间,珠海情侣路沿岸便缠上了“红色丝带”。元旦假期刚过,一个月前退去的赤潮又一次在情侣路段的海岸线上爆发并持续多日,直至7日才最终退去。
这是珠海今年监测发现的首宗赤潮灾害。据珠海市海洋监测与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该赤潮主要是由夜光藻密集生长造成的,赤潮爆发区域非水源地和养殖区,未对全市供水和水产养殖造成损害。
此外,赤潮爆发地带还包括了人流较为密集的野狸岛、珠海渔女、海滨泳场等景点。上述负责人表示,尽管夜光藻本身不含毒素,但还是有可能对敏感人群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市民不要接触该海域海水,避免潜在的危险。
“丝带”从拱北关口蔓延至美丽湾
1月7日,没有了冬日的暖阳,珠海多了几分寒意,随着温度下降,几天前一夜染红情侣路沿线海岸的赤潮也收敛了许多。
当天上午,记者走访了赤潮覆盖的观澳平台、海滨泳场和野狸岛等几处岸线景点发现,持续多日的赤潮已经基本散去。在观澳平台对出的海域,潮水的涌动让赤潮所形成的红色“丝带”变得丝丝缕缕,不注意很难发现它的踪影。
“现在赤潮基本消退,海水没有那么红了。”每天习惯沿着情侣南路跑步的冯先生告诉记者,从6日晚间开始已经没有看到赤潮,但几天前赤潮覆盖情侣路一线的景象他仍历历在目。
市海洋监测与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负责人黄裕华介绍,该中心在4日上午接到情况报告后就对市区岸线进行了监测。“整个赤潮覆盖区域从拱北口岸关口一直蔓延到唐家,海湾酒店、庆华酒店、海霞新村、美丽湾一带的赤潮比较明显。赤潮爆发时水体呈粉红色絮状,宽在10到20米之间,但并不连续,最长的大约在400到500米之间。”黄裕华说,赤潮经过4日爆发、5日回落、6日温度变化再度蔓延后,至7日下午基本消退。
两次赤潮“主角”均为夜光藻
在现场监测的同时,市海洋监测与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也组织技术人员到附近海域采取水样用以显微镜观测。调查结果显示,近几日珠海情侣路近岸海域发生的是夜光藻赤潮。
据介绍,夜光藻是海洋赤潮主要发生藻,也是广东海域赤潮发生的原因种之一,在富营养化的海区内分布尤盛。其生存水温的高限可达28.6℃左右,但其最适水温范围为22℃,而适温范围可扩至l6℃—2℃。一旦繁殖过盛并密集在一起,就会形成赤潮,对渔业危害很大。
事实上,这并不是夜光藻赤潮第一次“光临”该片区海域。在一个月前,即2014年11月28日至30日期间,上述海域也曾大规模出现红色水体,事后证实该红色水体也是夜光藻赤潮。
“这两次的赤潮出现,一方面是冬日水温变化,温度上升导致该季节的优势藻类夜光藻疯狂生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海岸线一带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了它的繁殖。”黄裕华称,珠海处于珠江出海口,上游江水带来的污染在珠海海岸堆积,导致了海岸线一带水体富营养化,一旦水温变化形成了藻类适宜的生长环境,赤潮就会爆发。
赤潮成因复杂 珠海拟建赤潮数据模型
据了解,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成因也比较复杂。
“赤潮的发生与水体富营养化、环境、温度、洋流、物种等因素均有联系,对于赤潮的具体成因并没有一个定论,目前对赤潮只能做到监测。不过赤潮爆发持续时间一般不长,来得快去得快。”黄裕华说。
据介绍,夜光藻本身不含毒素,但会阻碍鱼类呼吸,危害水体生态环境等。2011年8月珠海万山群岛海域出现双胞旋沟藻赤潮,造成了鱼类死亡47.863万尾,渔业养殖收入损失约316万元,其蔓延面积将近100平方公里。
尽管赤潮难测,但珠海也在积极应对。黄裕华透露,近几年市海洋监测与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已经开始对全市海域赤潮数据进行累积对比,试图通过更具针对性的数据建立本地的赤潮成因模型,为赤潮预警做好技术奠基。
目前,珠海全市有100多个海洋环境趋势监测站。其中,有3个是日常24小时监测站以及1个针对性的油污监测站点。这100多个监测站点为该中心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监测数据。
南方日报记者 涂力万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