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一娴
“以前烧水,只要水一滚,就白花花一片,像面条汤一样。一天下来水壶里会结上厚厚一层水垢。”52岁的贾根生说。贾根生是河南省中部临颍县台陈镇邓庙村村民,因为当地处于苦咸水区域,多年来老贾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每天依靠购买矿泉水烧茶、做饭。直到不久前,村里打了眼500米的深井,让包括邓庙在内的7个村庄1万多人的饮水难题成为历史。(1月7日 新华网)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安全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村还比较落后。受自然和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加上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发展政策,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长期存在。可以说,“喝上干净水”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民生幸福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农民生活状况改善的重要标志。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开展了以解决“饮水困难”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设,让一些地区的农民告别了“无水喝”的历史。然而,这些工程只解决了群众“有水喝”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村地方的水质不达标:有的饮用水水源污染加重,有的饮用水存在苦咸或含有高氟、高砷及血吸虫病原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毋庸冗言,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因为,这不仅仅是在维护农民的利益、增进农民的福祉,还可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喝上干净的水。”11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水利部考察时强调,“努力让所有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为群众创造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政府应尽职责”。这无疑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群众的硬承诺。
笔者相信,在中央的要求、总理的嘱托、人民的期待之下,各地方政府势必会提高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重视,将工作重心实现由过去重视满足水量到重视水质、确保水质水量统筹的转变,实现由饮水解困的“有水喝”向饮水安全的“喝干净水”转变,进一步加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通过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防治污染、加强水源保护、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等措施,确保农村群众真正 “喝上干净水”,兑现对人民的“硬承诺”,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