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7日06:38 来源:南方日报
大坪村民在蔬菜生产基地工作,既可收取土地租金又能拿到劳务费。
黄裕团和大坪村委干部座谈,商议大坪村发展思路。
大坪村曾经颠簸不平的出村通道390县道已改造成宽敞顺畅的水泥路。
2012年初,大坪村委会人均年纯收入约5600元,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约212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有2000多元,且遗留了巨额欠款,村容村貌破旧,出行道路坑洼不平,属于帮扶省级贫困村。
两年之后,大坪村发生了喜人变化:“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态不复存在,村民主动自觉维护环境卫生;被村民戏谑为“按摩路”的390县道被宽敞顺畅的“致富路”取而代之;致富道路拓宽,就业方便了,不少村民在“家门口”的蔬菜生产基地工作,享受收取租金和劳务费“双重待遇”……
这一切的变化,始于连州市委书记黄裕团到该村挂点帮扶。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抽空每个月入挂点村两次,或送资金送技术送政策,或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困,在他的帮助和全村的努力下,大坪村在201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万元,村人均年纯收入8200元,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提高至4500元。
强基建
颠出腰椎病的“按摩路”修平了
4个垃圾屋、70多个垃圾桶、11台垃圾车、7名保洁员……说起连州镇大坪村这条省级贫困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基建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在2012年初连州市委书记黄裕团挂点之前,都是零。
成基建告诉记者,自从黄裕团挂点大坪村之后,该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村民逐渐养成了将垃圾投放到垃圾桶的好习惯。
说到近几年来大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得不提交通建设。大坪村群山环绕,周边交通线路少,进出连州市区仅靠390县道。无奈这条县道破烂不堪,被村民戏谑为“按摩路”。“以前大坪小学有位老师,家住在市区,10多年来,他每天都要骑摩托车从这条路经过,颠簸久了竟得了腰椎病。”成基建说,道路的不便,直接影响了当地农副产品的种植和销售。“因为交通问题,以前村民种植的农副产品,没有车愿意过来运,村民自己又拉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堆积腐坏。”
要致富先修路。黄裕团挂点该村之后,想方设法推进该村道路修建。在他的关心下,390县道工程于2013年年底动工,2014年4月份修好。路通财通。道路修好了,蔬菜经销商嗅到了商机,开始上门来收购村民们种植出来的辣椒、菜心等农产品。“以前每个村(自然村)种植蔬菜大概100亩左右,现在至少翻了一番,部分村还扩种到300亩。”
据悉,2013年以来,大坪村共投入220多万元,进行村道路硬底化、文化室、篮球场、路灯等便民设施建设,修缮河堤,增设垃圾桶,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促农富
村民“家门口”就业拿“双薪”
“你们当前的工作,除了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外,就是要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黄裕团到该村走访时,常常这样要求村干。大坪村共有耕地总面积5867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异地务工,人均年纯收入约5600元,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约212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有2000多元,且遗留了巨额欠款,发展经济迫在眉梢。
如何发展?“大坪村离市区较近,适宜发展蔬菜种植,通过种植经济作物提高群众收入,同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种植效益。”黄裕团为该村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有了便利的交通,明确了发展方向,大坪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去年,大坪村引进外地老板投资,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筹建500亩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主要种植菜心、辣椒、青瓜等几十个品种,年产值估计超300万元。
这个蔬菜生产基地不仅能充分利用该村的优质耕地资源,还能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现在老板每亩向农民租400—600元不等,农户在农忙时参与耕种,还能获得一天80元的工薪,等于有了双份收入。”连州镇驻村干部梁耀林告诉记者。
除此以外,大坪村还有一个占地近1000亩的油茶种植园地,油茶进入成熟采摘期后,该园地将会为大坪村的经济发展增色不少。不仅如此,连州华南农业学院工作人员严和兴还计划在这里筹建面积约700亩的柚子基地,带动村民致富。
2014年,太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万元,村人均年纯收入8200元,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提高到4500元。
解民困
困扰多年的饮水难题解决了
“黄书记本来就很忙,但他还是坚持抽空每个月下来两次,这确实很不容易。”大坪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基建感叹道。
黄裕团频繁到访驻点村,主要是访民生、听民意、解民困。
“书记得知住在湟槐村的孩子下雨天过来大坪小学读书时,因为道路泥泞,不仅弄得满身泥,还存在一定危险,马上联系了有关部门,筹建资金20万元,修了400米的村道,解决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成基建说。
不过,最让村民感动的,还是黄裕团协助解决了坪田村和水浸寨这两条村连续几年饮水难。
坪田村和水浸寨作为相邻的两个村子,历来共用一处水源,但因为水源不足,导致处于水源下游的坪田村每年差不多有4个月缺水。多年来,这两条村因为用水的问题,没少闹过矛盾。他们也曾多次提出修建饮水工程的设想,但最终因为意见不合、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项目流产。
黄裕团去年在群众家中探访时得知这一情况,当场拍板解决启动资金,支持这两条村修建饮水工程。同时,为了确保项目落地,他还对镇村两级干部的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哪位负责工程修建,哪位负责跟踪监督,他都给我们做了分工,并规定了完工期限。”梁耀林说。就这样,原来连续好几年没能解决的饮水难题,在黄裕团的帮扶下很快得到解决,家家户户都喝上了放心水。
■记者手记
大坪村变化的示范意义
修建公路、整治环境卫生、解决村民用水难题、引进规模化农业……这些变化,离不开挂扶领导的关心支持。市委书记挂点帮扶贫困村,既是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又在全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所以,我们在为大坪村“点赞”的时候,更应该探究这条村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否为其他领导挂点提供经验借鉴?笔者认为,大坪村有以下三点值得学习。
从挑选的挂点村看,既体现挂扶领导的担当意识又彰显执政智慧。人均年纯收入约5600元,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约212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有2000多元……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这条村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耕地总面积5867亩,其中水田2167亩,旱地3700亩,有山林7610多亩……这组数据显示出该村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发展潜力,如果应用得当,或许能“变废为宝”,成为农户致富的资本。这两组数据给我们透露两方面的信息:第一,黄裕团并没有避重就轻,而是选择了改造难度大的村委会作为挂点村,凸显了他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地多人穷是连州农村的普遍特点,这条村在连州的贫困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倘若治理得好,或许能为连州帮扶贫困村带来一定的示范意义,带动更多贫困村脱贫,这彰显了黄裕团的执政智慧和为民办事的决心。
从帮扶方式上看,既注重经济发展又不忘彰显民生情怀。因为受到交通等问题的制约,导致经济发展不理想,这是很多山区农村都会碰到的问题。很多领导干部都懂得路通财通的道理,并将此作为对挂点村进行“改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不同的是,黄裕团除了带领该村“两委”班子做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村民发展规模农业脱贫致富外,还坚持每月至少两次下乡,为村民排忧解难。这种做法,既在宏观上把握了该村经济发展的脉络,又不忘深入基层,于细微处关心百姓的所思所想,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各类“疑难杂症”,做到经济和民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从帮扶取得的成效上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两年间,大坪村的交通、水利、经济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前大坪村在连州镇的村委会中,排名几乎到了最后,经过两年的发展,现在排名提高10位左右,在连州镇中处于中等甚至是中上水平,基本上脱掉了“后进村”的帽子,这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意外。但仔细探究,黄裕团到该村挂点之后,每个月下到挂点村两次,为该村的生产生活进行指点和帮扶,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到挂点村上,取得如此成绩又在情理之中。
策划/统筹:黄津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林晓琼 特约通讯员 欧阳剑斌 通讯员 黄火记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