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7日06:35 来源:南方日报
为了经济社会发展,金门塘村举村搬迁到板房暂居。
经过8个月的居住,板房村已经颇具生活气息。
板房村里环卫、安保一应俱全。
村民在阳光下穿鱼线。
板房村里的小朋友冬日里玩得格外愉快。
一位村民在晒制鱼干。
严冬里的清晨,大亚湾畔寒风徐徐,柔和的阳光照射在澳头港岸边的活动板房上。一旁的空地上,几名孩童在大人的照看下追逐玩耍,阳光照射在他们的脸上,显得格外灿烂。
说起活动板房,或许您会联想到某个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事实上,这里是一个“板房里的村庄”——金门塘搬迁临时安置点。
金门塘原是大亚湾的一个沿海渔村,因为村庄旧址被规划为惠州港煤码头建设用地,整村被征地拆迁。因为新村庄建设需要三到五年,去年4月开始,全村近1200名村民就屈居于这里的30排活动板房中。
李博贤一家6口,住在一间72平方米的板房里。客厅里摆放着一套小型沙发、一台电视机,旁边便是厨房;因为空间有限,房间里摆放的床全部是双层式。“以前我们家200多平方米,住得很舒服,搬到这里来确实挤了点。不过孙子都还小,勉强住得下。”李博贤说,最受不了的是夏天的高温,“烈日当空晒,板房里的温度高达40℃,几乎每家每户三四台空调都24小时开动。每月五六百元的电费支出不说,室内外高达十几度的温差更是让人难受。”
中午12时半,苏生夫妻俩刚刚打鱼回来,正在吃午饭。“住惯了农村,搬到城镇来还真不太习惯。”苏生说,搬迁后每次出海打鱼要比以前多走几海里,需要早20分钟出门,每趟回来油费成本也增加了近百元;因为离家远,小孩每天上学也只能在学校午托,增加了不少生活成本。
尽管生活环境大不如前,不过村民们也会找乐子。板房旁边是一块数百平方的空地,苏婶每天晚饭后都会跟她的老姐妹们伴着《小苹果》跳起广场舞。
“住板房只是临时的,我们期待着新村庄早日建好,住进高楼,过着城里人的生活。”李博贤说,整体搬迁是为地方发展做贡献,大部分村民都响应政府的号召,和谐搬迁。
为弥补村民做出的让步与贡献,解决搬迁后生活生产上的问题,在对征地拆迁做出补偿的基础上,当地政府还为村民发放生活补助、交通补助等,派出驻村干部服务群众。“今年10月,在了解到因为高温村民普遍电费开支较大的情况后,区财政还为每户村民增加了300元/月的电费补贴,进一步缓解了村民的经济压力。”派驻金门塘任第一书记的黎文辉说。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林涌浩 通讯员 邱秋菊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