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中心医院改扩建基本完工

2015年01月07日06:35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中心医院改扩建基本完工

中心医院改扩建基本完工,改扩建后,停车位从400个增至1100多个。

  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作为“惠州”这个地名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在这个城市承载的众多官方荣誉或百姓口碑之中,“惠民之州”的知名度一直有着很高的人气。如何让这个招牌实至名归,让每一位新老惠州人都能继续夸耀身在惠州的幸福指数,也就成为城市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014年,“卫生惠民”与教育、文化惠民并列,进入年度十件民生实事之列。一年时间转瞬即逝,“卫生惠民”的承诺有无兑现,相关项目进展如何?日前,记者走访了市卫计局和相关医院了解情况。

  策划:黄沁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通讯员 余利平 张娜妹 郑海燕 刘菁 马丽昕 李惠婷

  事件回放

  2014年初举行的惠州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卫生惠民水平。启动市中心人民医院总部建设。加快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扩建。其中,市中心人民医院总部位于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旁,用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共编制床位数3200张,总投资30.3亿元,建成后将成为现代化的区域医疗中心。截至2014年2月,该项目已通过广东省发改委审批。

  市第一人民医院将于2014年进行改扩建,扩建面积为5.8万平方米,该院总建筑面积将增加到12.6万平方米,扩建后将拥有床位1100张,预计2017年完工。新的市中医医院也将投入使用,也是一家三甲规模医院,同时将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建成三甲专科医院。

  记者回访

  投入运营:

  中心医院与中医医院新院区

  2014年8月末,市中心医院门急诊迁入新楼。和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旧门诊楼相比,17.2米的中庭,蓝白色为主调的装饰,科室设置更加完备,布局分明,都让前来就诊的市民感到一份难得的夏日清凉。

  记者在该院走访看到,一楼的客户服务中心不仅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咨询导诊,还购置了便民电瓶车,用于门诊楼与住院楼区间接送行动不便的病人;自动扶手电梯让市民上下更加便利,中央空调让就诊环境更加舒适;休闲区里,配套钢琴演奏,免费提供饮用水、报纸、杂志阅读,将医院环境立刻提升一个档次;各专科设有独立候诊区,每层楼还开设挂号收费窗口,将原有的各自分开的建卡、挂号、收费窗口合并为建卡挂号收费一条龙。

  市中心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改扩建后的医院停车位从400多个增至1100多个。门诊收费窗口也由原有的32个增至61个。取药窗口由原来的12个增加至15个,通过优化门诊服务,专科预约投入号源高达60%以上。提升服务能力方面也同样有不少亮点:增开了急诊科输液中心,最多可容纳近百名输液病人,设立了药物咨询室,用于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在几个重点项目中,市中心人民医院整体改扩建工程和市中医医院新院建设推进顺利。后者于2014年4月16日正式启动运营,据工作人员介绍,市中医医院将陆续增加内、外、妇、儿、骨、五官、肛肠、康复、保健等科室的住院服务,涵盖东平、河南岸、水口、大湖溪、马安、三栋等区域,成为东江以东区域医疗、急救服务中心。菱湖老院区的业务重点将向传统特色中医诊疗服务转移。

  尚待推进

  中心医院总部和第一医院改扩建

  与之相比,市中心人民医院总部建设尚待进一步推进。根据市卫计局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的一份年度工作汇报材料,目前成立了筹建管理领导小组,调整了建设项目部分内容,草拟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总部(含传染病院)建设分期及资金调整方案》,邀请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实地考察总部建设控制规划用地。目前,正在编制项目建设意见书第一稿,用地规划也进入了申请阶段。

  至于市第一人民医院扩建工程,毋庸讳言,一年以来的进度距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加快推进”存在明显差距。记者看到,隔壁的原惠州日报社大楼已经人去楼空,甚至原本的装饰材料都被拆除得干干净净,但至今尚无按照医院标准重新装修的迹象。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改扩建工程工作目标实施方案已提交市政府,市卫计局也将于近期再次向市政府报送建设方案。

  2013年成为三级医院的市第一妇幼保健院,正在积极创建甲等医院。该院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涉及200多个细分项目,每个项目都有高标准要求,一般需要3到5年,目前已将详细方案下发到每个科室的医护人员手中,接下来将细分责任,逐步推进。

  此外,对于市皮肤病医院新院建设项目,据市卫计局提供资料显示,市政府已于2014年9月批复探索引入社会资金和技术力量建设和运营新院。目前,该院已完成环评初审工作,并申请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

  观察眼

  重点工程不宜“口头加快”

  根据本地媒体报道,至迟在2012年的相关工作考察中,市政府就提出要“加快推进市中心人民医院新总部建设”,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则变为更实在的“启动”;不过,同一份报告中的“加快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扩建”依然未能实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难免给人留下口惠而实不至的印象,让政府形象减分。

  重大工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正因此,需要经过多轮调研考察和方案优化,这无疑增加了推进项目进展的难度和时间,但这本身也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保证,不然很可能劳民伤财。在项目尚处于前期调研和规划期间,还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时,不宜动辄要求“加快建设”,而应给自己,也给市民留出足够时间,只要项目本身始终处于“推进状态”,并且能通过及时发布消息让市民充分享受知情权,看似短期内未能满足市民对更高医疗条件的期望,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可以获得市民不断增加的信任度加分。

  不宜口头“加快”的另一层含义是:一方面慢工出细活,可以避免为了赶进度牺牲质量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则可以将有限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调配。伴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巨无霸”型医院航母已被证明并非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万能药,其本身对医疗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对其它医疗机构也会造成连串影响。特别是,当前医疗领域正在探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如何对大型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定位与功能做出更为科学和明确的划分,平衡二者在共同发展中实现有序互补,同样关乎“健康惠民”的实现。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