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在程颢书院感受程朱理学

2015年01月05日08:33    

原标题:在程颢书院感受程朱理学

张志仁  (io 山西省晋城市  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_副本.jpg

此文为中国文明网微信订阅号特约来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元1065年的春日,蜿蜒盘曲的羊肠古道上,一位风度翩翩的儒者风尘仆仆,一路北上,奔向太行山上一个叫晋城的地方。途中,在经过天井关时,他看到了孔子回车的古遗迹,或许还在号称天下第二的孔庙里拜会了一代宗师孔子的圣像。这位刚刚30岁出头的年轻人叫程颢,日后,成为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

  程颢在晋城任县令不足三年。期间,他“保伍均役法,惠孤茕,革奸伪,亲乡闾,厚风化,立学校”,颇有政绩,特别是针对晋城五代以来“武而少文”的状况,修乡校,办教育,“择秀俊而亲道者教之。正其句读,明其义理。”一时间,民风为之一变,人人读书,家家向善,出现了“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的景象。宋时的提刑学士黄廉赞誉“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晋城时为泽州属县)学者如牛毛”。

  悠悠千载,程颢先生重文兴学的传统至今未断。

  在晋城市区北部的书院村,有一座古书院,就是当年程颢兴教讲学的地方。北宋以来,虽饱经战火,每每被破坏烧毁,又每每被修复,从未中断,至今仍存。

  到晋城任职以来,我曾多次到这里寻访、调研。在这里,能够触摸到晋城千年文脉的跳动与波澜,能够感知到先贤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情怀。

  我曾在“宋晋城令程明道夫子之神位”的碑刻前驻足,想象着先生为了改变晋城教育落后、文风不兴的状况,不辞劳苦奔走于乡间,感受着先生不到三年,修建乡校七十二所,“被儒服者数百人”的不朽功绩,既敬佩先生之执着与担当,又深感肩上责任之沉重。

程颢碑位

  2013年9月,程颢书院修缮工作正式启动,到今年十月份,一期修缮工程完工。修缮好的书院二院修旧如旧,院落古朴敞亮,梁檐上的珍禽瑞兽木雕呼之欲出,基柱上的梅兰竹菊石雕栩栩如生。文昌阁上明代匾额“古书院”字样清晰,阁楼上的壁画修复完整,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程颢先生的仰慕者接踵而来。

  2014年12月7、8日晚,晋城市重点剧目——上党梆子新编历史剧《程颢书院》又在晋城影剧院上演。两天演出,场场爆满,掌声、喝彩声不断,一位青年学者激动地对我说,“程颢又回来了,回到晋城来了,这是一件大好事啊!”

  是的,明道先生归来,对晋城来讲,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对待程颢先生的态度就是对待文化的态度,就是对待传统的态度,就是对待晋城千年历史的态度,更是晋城人知恩图报感恩精神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他还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程颢先生影响了晋城的历史文化,先生本人也成为晋城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先生的学问、文人、精神品格对于当代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保护并挖掘好,使其发扬光大弘扬下去,成为晋城城市精神的一部分,成为城市文化气质的一部分。

  闲暇时,流连于程颢书院,聆听着流传了三百年的上党梆子,这就是我心中最时尚、最文艺范儿的生活。(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张志仁)

(来源:中国文明网)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