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考察干部当有“双向思维”

涿鹿闫华

2015年01月05日15:4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有时有急躁情绪”、“工作中创新不够”、“批评人比较严厉”、“理论功底有待进一步加强”……时下,干部考察材料往往是“优点一大篇、缺点一句话”,说成绩浓墨重彩、洋洋洒洒,谈问题一笔而过、无关痛痒。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也反映出考察干部“重优点、轻缺点,重成绩、轻问题”单向思维的现象,把考察干部异化为“考察优点”“印证成绩”,很容易使一些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开展的两轮巡视中,选人用人问题几乎成为被巡视地区的问题清单“标配”,带病提拔等现象尤为引人注目。而其中更值得警惕的问题是:有些干部早就病魔缠身、名声狼藉了,而干部考察时却要么是未能发现、要么是轻描淡写,结果导致带病干部继续提拔重用,干部群众对此反映极为强烈。带病提拔频频上演、屡屡过关,固然说有多方面因素,但干部考察注重成绩、回避病灶的问题不容忽视。

用得正人,首要知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考察识别干部不仅要“知其长”,更要“察其短”,不仅要发现启用“好干部”,更要甄别剔除“坏干部”。就此而言,考察干部当有“双向思维”,既考察干部有哪些优点,为什么可以在这个岗位用,又搞清楚这个干部存在什么问题,用了之后有什么不良反应,将带病干部挡在“考察关外”,真正发挥干部考察的过滤网作用。

考察干部有“双向思维”,首先是要有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始终带着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考察干部实际上是对干部一次“全面体检”,评估干部健康状况自是必不可少,准确发现病症病灶更为重要。有人说,考察干部主要是看有什么毛病,而不是看你有多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考察中注重“两个核查”,核查档案,看有没有假年龄、假学历、假履历;核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看报告事项是否真实,是否存在故意隐瞒现象。发现疑点、问题的,真查细查、查实查准,防止有硬伤的人蒙混过关。

有的人说,考察干部难,考察干部的缺点、问题更是难上难。时下,考察谈话中,谈话对象往往是“这好那好”,莫说是反映问题了,就是缺点、不足都很少涉及。这的确是考察干部面临的困境,但却不是考察失实失准的借口。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一名干部有问题,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反映。孟子见齐宣王纵谈及用人时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以古鉴今,考察干部也要走出“干部圈”,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看一看干得好不好、听一听德行廉不廉、察一察操守严不严,多打捞那些“沉默的声音”,有问题的干部必能“浮出水面”。

当然,考察干部有“双向思维”,并非“鸡蛋里挑骨头”,盯着问题不放,也不是求全责备,追求完美干部,而是发展地、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干部的优缺点,看主流、看长远、看大节,看全部工作和一贯表现,既不放大“长处”,也不回避“短板”,客观公正评价干部,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