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14载心血打造千狮山 守护白族民间石雕文化

2015年01月04日08:2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标题:14载心血打造千狮山 守护白族民间石雕文化

陈永发一辈子守护白族民间文化,为开拓老、少、边、穷的云南剑川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作出特珠贡献的离休老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10月19日,陈永发永远地合上了双眼,葬在了这座耗费了他无数心血,因他而改名的大山上。陈永发的女儿陈梅说,父亲不仅留下了一座山,更给他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一个人的背后,放置了一座价值无限的大山,这座山上镌刻着“鞠躬尽瘁”这样的大字,这便是云南剑川老百姓对有着62年党龄的陈永发老人的评价。

如今,陈永发去世四年多了,但人们至今怀念这位白族民间文化的守护者、狮山神韵塑造者、剑川雕刻工艺的开拓者。

陈永发2004年获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留影。(其家人提供)

1.白族民间文化的“不倦”守望者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白族民间文化的喜爱是痴迷的。”陈永发女儿陈梅谈起父亲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陈梅回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父亲陈永发便怀着对民族艺术的诚挚感情,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收集整理白族民间图案。此后的数十年里,为了收集和整理白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图案,陈永发的足迹遍及剑川的山山水水。上世纪80年代,剑川中科山元明古墓葬群遭到不法分子疯狂偷盗。陈永发在向有关部门大声呼吁加强保护的同时,不分早晚,背上画夹、拄着拐棍、挂个水壶、带上干粮就往山里钻,将面目全非的古墓图案用画笔记录下来。没有人清楚陈永发度过了多少与白骨相伴的日子。陈梅说,那时候家里人成天提心吊胆,害怕生性耿直的父亲遭到不法分子的报复。然而,忘情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陈永发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后来,陈永发调到剑川县文化局工作,使得他更广泛地接触到了剑川的木雕、石雕艺术,并对发扬剑川白族民间木雕、石雕艺术,有了一种责任感。“剑川渊源久远的白族石雕、木雕文化一定会在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绽放夺目光芒,保护这个巨大‘矿藏’刻不容缓。”陈永发敏锐意识到。

于是,陈永发只身沿着当年剑川木匠“走夷方”的路线,深入思茅、保山、腾冲、梁河、芒市等地的县城乡村,描摹记录剑川木匠当年的木雕创作。面对先人们积心血与智慧而成的璀璨作品,陈永发如痴如醉地沉湎其中。拿一只画笔,戴一幅老花镜,支一把梯子,爬高就低,一画就是一整天。在此过程中,体力透支、力不从心、跌倒摔伤,都是“家常便饭”。然而,陈永发却不把这些当作苦,而是一直感怀:“这些都是剑川白族人民的文化精髓呀!”

白族老人的千狮情缘。

辛勤付出终于汇成一迭厚厚的2000多幅木雕图案和100多幅当地民间版画,陈永发的第一本《白族民间图案集》出版,并荣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金鹰奖。此后,陈永发又完成了《白族服饰头饰图案集》、《历代白族石雕图案集》、《历代白族木雕图案集》等著作出版。

1999年,陈永发参观了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后,对石狮文化产生兴趣。于是,他背起行囊,陈永发拖着患有严重胆结石、胃出血的虚弱身子走出家门,足迹遍及白族地区山山水水,远涉全省各地。他收集整理了白族民间图案7000多件,收藏了2000多幅东汉以来各个朝代狮子图谱,以及200多只精美的各个朝代的白族石狮。陈永发为保护剑川的白族文化付出了大量心血。

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城西约两公里山箐中的满贤林千狮山旅游景区,依山傍岩雕刻着东汉至清朝各个时期白族民间狮纹石狮共3268只,从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石雕狮子艺术风格都能在这里找到。这些狮子因石而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成为中国石雕狮子艺术陈列馆。其中,“千狮王”是目前全世界体积最大的石雕狮子。2013年9月3日,剑川县千狮山旅游景区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的“世界双绝”——“雕刻石狮数量最多的景区”和“最大的石狮”正式挂牌。 这“世界双绝”千狮山的缔造者就是陈永发。

2.14载心血造就 “世界双绝” 千狮山

工作中的陈永发。

上世纪90年代初,由退离休人员组成的“满贤林修复筹备组”,倾一腔热血重修剑川旅游文化圣地满贤林,67岁的陈永发就是其中之一。 开山凿石,临崖造像,可以想象,这是一项旷日持久、作业艰难,而又浩大庞杂的精细工程。满贤林千狮山石刻艺术工程开工后,陈永发更加忙碌起来,为了保证石刻艺术的风格统一,他组织培训工匠,还亲临现场指导。

“14年,最难的是开头那几年。”谈起当年进山的景象,最早来到满贤林参与雕凿石狮的剑川县桃源石雕工艺厂厂长果小龙记忆深刻:“那个时候的满贤林,山上没水没电,进山的路也只是一条窄窄的山路,大家吃住在山上,住的是工棚,条件十分艰苦。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最让我敬佩的是陈老师,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为了给每一只石狮寻找依势造型的最佳雕刻位置而攀崖爬壁;为了指导工匠们无差错雕凿,他和工匠们同吃同住;为了给大家改善伙食,他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为了赶工期,陈老在雨水连绵的8月睡在别人不敢睡的临近山箐蒿草的小屋里,一住就是28天……”

在女儿陈梅眼里,陈永发是一个固执而倔强的老人。陈梅说:“一个70岁的老人,在崖壁上爬上爬下,非常危险。作为子女,对当时父亲的做法我是非常反对的。每次苦口婆心劝解,父亲只有一句‘这是我的事业,你别管’。”陈梅说,有一次,陈永发睡在临近山箐的小屋里,山上天天下雨,山洪裹着乱石冲了下来,陈永发躲闪不及,差点把命丢了。还有一次,由于陈永发上山时没带行李,鞋子湿了他就用塑料袋套起来,第一个塑料袋漏水了他又套上第二个,最后陈永发的脚上整整套了8个塑料袋,脚被裹得又肿又白。再次进山劝父亲下山的陈梅看到这样的境况,硬是拖着父亲下了山,然而第二天陈梅上班后,陈永发又瞒着女儿进山了……

一个老人就这样用他的生命和事业较劲,一年又一年,上山病倒,病稍好又再上山。

满贤林千狮山工程开工14年,陈永发没有要过一分钱,也不要求在这个工程中刻石留名。他恪守着自己的信条:清白廉洁春常在,勤劳刻苦乐平生。

14年的时光,是陈永发满斟汗水的足印和工匠们叮当的锤凿声连缀而成的珠串,一把捋过去,那头却是一山体形、动作、神态各不相同的石狮子。

人们说,陈永发成就了千狮山,也成就了剑川石雕人,因为这座山,当年跟随他的徒弟们,如今都已成为石雕界鼎鼎有名的人物,一些脱离了匠人,成为大师。

3.雕刻工艺的开拓者 传承者

剑川桃源石雕工艺厂的梁小龙师傅是最早跟随陈永发去千狮山雕刻石狮的工匠之一,他们一起工作了八年多,他说陈老师不仅给剑川留下一座山,还为剑川的手艺人开辟了一条道路。

陈永发和徒弟们在一起。

陈永发从1985年起连续20多年配合有关部门举办石雕木雕培训班,为振兴剑川的石雕木雕艺术培养人才。最开始条件艰苦没有教材,陈永发自己掏钱编印教材,图文并茂向工匠们传授技艺。随着千狮山工程启动,一大批工匠渐渐学会了如何把一块石头雕凿成心中的立体形象,最后精雕细刻成为一件艺术品。

如今,一大批年轻的白族青年人现已成了大理州工艺大师,成为剑川县石雕艺术的弘扬者、受益者和传承人。陈永发老人为白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受白族群众的称赞。

陈老的精神得到了云南省各级政府的肯定,从1989年起,陈永发曾多次荣获中央和省、州、县表彰。2004年获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1989年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1999年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云南省老干部先进个人、云南省离退休金膺奖、大理州高层次优秀人才奖等十多次表彰。

陈永发走了,弥留之际还不忘记要为剑川民族文化旅游打造更大的精品工程…… 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生的理想和追求,铸就了百折不挠、迎难而上、鞠躬尽瘁的剑川民族精神。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陈永发》、《14载心血打造千狮山 守护白族民间石雕文化》等稿件综合,感谢云南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清白廉洁春常在,勤劳刻苦乐平生。”他不仅留下了一座山,更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生的理想和追求,铸就了百折不挠、迎难而上、鞠躬尽瘁的剑川民族精神,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的力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