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07:33 来源:南方日报
汕头今年全市新登记企业4501户,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1万户。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汕头未出现“1元公司”和投资者随意认缴天价注册资本的情况。
通过网上办事大厅的建设,汕头市构建起了“上连省厅、下达村居”24小时服务的“全天候政府”。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汕头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同时,以建设“汕头政府在线”为抓手,把电子政务项目作为建设阳光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全力推进网上办公,提高服务效能。
年初,商事制度改革便列入汕头市委常委会2014年工作要点和市政府2014年工作安排。市委书记陈茂辉、市长郑人豪多次批示,并在多个会议上专门布置。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改革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省内改革试点经验和汕头实际情况,汕头市专门制定了《汕头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2014年5月23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
改革方案实施半年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推动汕头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全市增资扩产势头强劲,市场主体持续增量提质,经济运行质效保持向好。2014年汕头市新登记企业4501户,注册资本131.7亿元,分别增长34%和74%,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1万户。2014年1-11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26.95亿元,增长34.3%,增幅在全省排名前列,前11个月来源于汕头的税收收入211.48亿元,同比增长9.4%。
全面落实“宽进”改革政策
今年3月1日,汕头市开始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股东首次出资比例、货币出资比例等限制。5月23日,当地正式启动商事制度改革,根据省实施“前置改后置审批登记改革”的有关规定,对涉及市场主体经营项目许可的108项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对属于前置改后置审批的行业和经营项目,申请人可直接申办营业执照。
5月23日实施的《汕头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除了涵括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和“先照后证”改革等内容之外,还明确了“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具体规定,并在放宽住所登记条件要求上作出突破,同时稳步开展市场主体住所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
与此同时,汕头市加大了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转移、下放”力度。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汕头市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12项,改革调整比例为63.29%,超过省规定40%的比例要求。同时制定出台了《汕头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建立与事权改革相适应的权力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并对外公开汕头市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目录。
汕头市在各行政许可部门全面落实“审批时限三四三”承诺(即明确承诺所有审批事项中即时办结的占30%、5个工作日内办结的占40%、剩余的30%的事项比法定时限提速50%),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试点,选择1个区和4个市直部门(潮南区、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文广新局、市安监局)作为试点单位,编制行政审批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
为着力强化“严管”措施力度,当地还认真组织《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贯彻落实,大力推行年报公示制度。例如澄海区出台意见,厘清后续监管部门责任分工,实行“行业归口,一管到底”;濠江区开展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整合涵盖城市管理、劳动监察等12个部门的执法资源和职能,初步建立起城市综合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队派驻街道的模式,形成“大执法”工作格局。
改革激发社会投资创业活力
在商事制度改革的带动下,汕头市社会投资创业活力得到有效的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发展和各项改革关联指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对当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一是市场主体持续增量提质。今年汕头市新登记企业4501户,注册资本131.7亿元,分别增长34%和74%,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1万户。并且投资创业趋于理性,新登记公司中最低注册资本1000元、最高注册资本9.3亿元,全市范围内并未出现“1元公司”和投资者随意认缴天价注册资本的情况。
二是全市增资扩产势头强劲。今年1-11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26.95亿元,增长34.3%,增幅在全省排名前列,其中工业技改投资额203.44亿元,总量在全省排第二位。
三是经济运行质效保持向好。今年前11个月来源于汕头的税收收入211.48亿元,同比增长9.4%,增幅高于去年同期4.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10.3%。
四是市场监管效能逐步提升。各职能部门积极推动传统行政监管手段向注重运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手段转变,工商、环保、食药监、农业、知识产权等部门对行政许可、处罚等企业信息进行网上公开;工商部门对严重违法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实施“黑名单”限制措施,食药监等部门也建立了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
此外,部门间信息推送衔接工作逐步强化,登记信息推送系统已向27个行政审批部门推送可能涉及审批事项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1.83万条;在日常监管中,今年以来工商部门向许可部门通报无证照经营1654户,通报未取得许可持照经营698户,许可部门向工商部门通报涉及许可证吊销、失效125户,有效促进了监管职责落实。汕头的企业年报公示工作也进展顺利,企业年报率在全省各市除试点地区之外排名第五。
在华侨试验区创新登记模式
借一站式网上审批便捷服务
要办事,上“汕头政府在线”——这是当前汕头市众多企业办理审批事项时的心声。该电子政务系统集多项业务于一体,拆除了部门间的一道道“墙”,仅需指尖一点,阻隔变通途。
汕头市网上办事大厅于2011年6月启动建设,2012年1月1日正式上线,2013年6月按照省的建设规范完成改造升级。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市下辖7个区县的网上办事分厅在2013年12月正式上线,至此,市和区县两级网上办事平台全部建成。
网上办事大厅设有政务公开、投资审批、网上办事等栏目,在界面风格和技术规范等方面都按照省的标准化要求进行建设。通过大厅的建设,汕头市构建起了“上连省厅、下达村居”的网上服务体系,变8小时政府为24小时服务的“全天候政府”,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路就能办好事,不求人就能办成事。
截至2014年11月30日,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汕头分厅市级分厅进驻单位44个、进驻事项753项,累计办理网上审批业务1.2件,接受网上咨询560多件;6区1县各分厅共有进驻事项2583个,累计办理业务3500件,接受网上咨询390多件。工商部门在商事制度改革中,大力推行“网上登记、双向快递”服务,今年来受理网上登记业务1568件,实现了省、市、区县三级网上办事大厅互联互通和数据对接,促进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另外,汕头市还积极推进街道、镇网上办事站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实现所有街道、镇开通网上办事站,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市71个镇街、773个事项已全部运行上线,提前2个月完成100%镇街开通网上办事站的建设任务。
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发自助服务终端,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务渠道。同时汕头市还紧跟省的建设步伐,积极推进电子证照库的建设应用,以突破申报材料和证照电子化瓶颈,提高网上办事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短短几年时间,汕头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汕头政府在线”项目作为优秀案例入选国家电子政务理事会编撰的《地方电子政务十大应用丛书》,荣获“2012年度电子政务创新应用奖”和“地方最佳实践奖”;“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汕头市分厅”荣获“2013年度政府门户网站精品栏目奖”;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汕头办事分厅“政务公开”栏目荣获“2014政府网站精品栏目奖”;在由国家工信部组织的“第十二届(2013)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汕头市的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近300个地市中名列第23位。
对下一步商事制度改革,汕头将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构筑健全“严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省即将出台的《加强工商登记制度后续监管的若干意见》,按照“谁负责审批、谁负责监管”与行业监管有机结合的原则,制定出台《汕头市商事主体行政审批事项权责清单》,进一步厘清明确监管职责划分,理顺完善部门间的协同监管机制,督促各相关部门逐项制订出台后续监管办法。
此外,继续贯彻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切实做好企业年报公示工作,并研究推行企业公示信息抽查、经营异常名录等配套制度。督促各部门按照《条例》规定,落实对企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相关信息在部门门户网站或专门网站上的公示工作,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设置专门的界面,联通汇集各部门的公示信息,实现公众对企业信息“一站式”便捷查询。
二是深化落实“宽进”措施。按照汕头市商事制度改革方案要求,细化住所登记有关放宽规定操作规程,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创新试行企业住所与经营场所相分离登记模式,并加快制定出台《汕头市商事主体住所审批事项》,促进相关部门对涉及审批事项的住所进行有效监管。同时要逐步推进商事登记电子化,探索引入数字证书技术,实现远程身份认证,并结合电子证照系统建设,研究试行电子营业执照,为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信息化支撑。
三是加强完善改革配套保障。坚持压减行政审批事项与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并重,推行集中统一办理、同步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严格落实“审批时限三四三”要求,并加快探索试行“三证”联办制度。继续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加快实现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网厅互联互动,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充分利用汕头特区立法权,拟在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对汕头市商事制度改革进行特区立法,特别是对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加强后续监管等改革方向,将以特区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为汕头市商事制度改革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全程电子监察倒逼提升效率
在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中,汕头市将“汕头政府在线”建设落实情况纳入了“汕头市委、市政府重大决定事项电子监察系统”实行专项效能督办,对承办情况、承办期限以及考核情况等进行自动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发出预警信息,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具体由汕头市效能办对网上办事大厅进驻单位的行政审批工作进行实时电子监察,并每个月通报排名情况,倒逼提升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一是建立情况报告制度,市级各牵头单位和各区县政府每月5日前、每季度5日前向市效能办分别报送上上一月份和上一季度网上办事分厅建设的工作进展情况。
二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市效能办每季度对各地各部门网上办事分厅建设情况、市效能办检查督办的情况进行通报,同时抄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各区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
三是建立约谈制度,对网上办事分厅建设工作进展缓慢、推进不力、工作滞后的地区和部门进行督办,并对责任人进行约谈。
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存在问题整改不认真、不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的单位,视情况对有关领导和责任人进行问责。
“汕头政府在线”用流程化、规范化的电脑程序来监管,全程实施电子监察和应用政务流程电子化,实现“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全流程监察、常态化监管”的多部门联合办理,加强对权力的刚性制约。同时,各部门在网上进行行政审批等政务活动,使政府与公众能够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和行政的随意性,使公众对行政活动的参与更为通畅,增强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名词解释
一体化电子政务系统——
“汕头政府在线”
“汕头政府在线”是在整合当地现有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和政府办公资源网的基础上,把“网上办公、并联审批、电子监察、公共服务”汇集于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构建成“一个网络、两个窗口、三类应用、四项支撑”的电子政务外网。
一个网络,即整合汕头市政府办公资源网,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
两个窗口,一是物理窗口,向企业和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实体大厅;二是网上窗口,即网上办事大厅,接受网上事项的申报和反馈。
三类应用,一是全市统一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全市数据交换中心,整合了全市各部门的横纵向信息资源,避免“信息孤岛”;二是行政审批系统,整合全市各部门行政审批业务,实现多部门联合审批;三是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实时监察。
四项支撑,包括应用支撑、基础设施支撑、安全平台支撑、运维体系支撑等。
通过建设全天候的“网上政府”,汕头市构建起了“对内一张网办公、对外一站式服务”的电子政务模式。目前,“汕头政府在线”正在进行第三期建设,截至2014年11月底,该系统处理网上公文阅办6万多件、网上公文交换13.8万件。同时,系统还开发了移动办公功能,初步构筑了“全天候、全地域”的办公新模式和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新模式。
文/图 王俊峰 黄学佳 柯焕彬
编辑统筹:李劲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