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哥俩,放不下的飞机梦 从许大山和蒋魁盛两位飞机工人看中国制造的跨越

无图说
■本报记者 徐蒙
许大山和蒋魁盛,老哥俩这几天特别神气。他们很忙,但昨天还是第一时间看了新闻——我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通过了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审定,获得了参与民用航空运输活动的“入场券”。
许蒋两位,一个60岁,一个56岁,这辈子都在和飞机打交道。造过自己的飞机,造过别人的飞机,也修过别人的飞机,修过自己的飞机。他们扬眉吐气过,也在挫折中不知所措过。
年少时,他俩都有过梦,想着有那么一天,中国的老百姓,能坐着自己造的飞机上天。没想到,到了要退休的年纪,梦想终没有抛弃自己。
上世纪70年代,许大山读完厂办技校,成为一名专业的飞机铆装钳工。
那时一钉一铆造自己的飞机,是意气风发的日子。“晚上干完活睡在厂里的防空洞,铺层稻草,赶上厂里犒劳,喝一碗蹄 汤,那味道是赞。”许大山回想当年岁月,那是日日夜夜都在拼命做啊,但很开心。
那时许大山上班造飞机的上海飞机制造厂,前身是空军的修理厂。有一批军人出身的老师傅带着许大山们拼,老兵们作风过硬,操作有经验;读过技校的年轻人会看图纸,对新技术敏感。于是师傅带徒弟,组成最佳拍档。
一穷二白基础上,他们硬是造出了中国第一架客机——运十。那个年代,在欧洲大陆,在法、德、英、荷兰和西班牙等多国政府支持下,空客公司也才造出第一款飞机——A300。
蒋魁盛比许大山稍晚几年进入厂办技校,本来也准备加入运十队伍。遗憾的是,等他进入部装车间时,这项目下马了。
1986年,蒋魁盛和许大山有了交集,上海飞机制造厂开始承接美国麦道飞机的制造订单,一直做到上世纪90年代,技术很新,锻炼很大,可毕竟“那是别人家的孩子”。 下转◆8版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