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一场特殊的座谈会上,从“40后”到“90后” 仁济医院:三代医者共释仁心仁术

2014年12月31日03:43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一场特殊的座谈会上,从“40后”到“90后” 仁济医院:三代医者共释仁心仁术
■本报记者 顾泳

1844年,全国第二家、沪上首家西医医院开张,取名仁济,寓意“仁术济世”。斗转星移,170年后,一场特殊的座谈会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举行。从“40后”到“90后”,几代仁济医生齐聚一堂,讨论“仁术济世”精神如何代代相传。
身为“40后”的老年病科主任医师陆惠华,忘不了初入仁济时,大师们的动人细节,“当年的住院医师宿舍不超过晚上12时没人回去!”中国工程院院士江绍基教授是出了名的严师,经他修改的文章,总是写满意见;江教授罹患肺癌做手术,仍带着厚厚的免疫学原版书,说要给学生知识补缺。学生时代,陆医生到血液科细胞室取报告,听到里面有老师喊“快帮我放开止血带”,原来潘瑞彭教授为了做实验,将自己作为对照,抽自己的血。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潘教授高位截瘫,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智慧,设计特殊椅子方便看书,阅读大量文献资料。陆医生动容地说道,“传承和发扬仁济精神,是对先辈大师最虔诚的感恩!”
代代相传的仁术济世精神,在每个科研、临床细小处都能体现而出。胆胰外科主任王坚教授道来:上世纪60年代,一无电脑、二无网络,心胸外科叶春秀教授全凭去图书馆检索,就将学生引用的参考文献中拼写错误的作者名字一一纠正,如此严谨令人肃然起敬。王坚直言,而今知识爆炸、网络普及,可治疗病人仍是创新的源动力,追求创新的路上,更要摒弃功利浮躁,还医学探索纯粹的初心。
25年前,踩着咯吱咯吱的木质地板,孙平来到仁济医院实习,而今已是眼科副主任医师的她,对老主任的德行依旧印象深刻,“他给病家的不仅是一份治疗,更是一份饱含温暖的人情关爱。”只要是住在病房里的病人,老主任会记得每一床病人的姓名,查房时亲切直呼其名,而不是冷冰冰的几床几号。学会看病,先要学会与病人沟通,以己之心体恤病家之痛,这也成为孙平日后从医的良言。
博士研究生孔令,尤为感恩她的引路人——心内科何奔教授:三十年如一日,老师坚持详尽的病史问诊、细致的体格检查,面对下肢水肿的心衰病人,他总是蹲下身,亲手为病人挽起裤脚除去鞋袜……
作为“90后”博士研究生,董 曾参与编写一本书,有幸整理到江绍基教授资料,医学大家的使命与责任,深深触动了他。他说,“仁济精神并非封存在那一栋老楼、几尊雕像,清晨查房时的第一缕阳光、无影灯下全神贯注手术、乃至病人康复后由衷的感谢,都是活生生的仁济精神,也是我坚守的理由。” 下转◆8版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