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08:13 来源:南方日报
花车游行中的德国姑娘。
花车上的演员们向人们抛撒糖果。
花车游行是科隆狂欢节的一大看点。
2014年11月11日科隆狂欢节开幕式上,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中南 摄
◎风物辞典
科隆狂欢节
科隆狂欢节也被称为“第五季节”,是全德国最盛大的狂欢节。狂欢节于每年11月11日11点11分拉开帷幕,一直延续到次年的2月底。在狂欢节期间,人们争相穿上奇装异服,用滑稽的扮相和全世界开玩笑。
每年2月的第二个周一,科隆狂欢节将会掀起高潮,因为这是狂欢节结束的前一天,又称为“玫瑰星期一”(Rosenmontag)。这一天上午,由演员扮演的“王子”、“农夫”和“少女”组成的“三人执政团”(Dreigestirn) 将在11点11分宣告街头狂欢的开始。数百万“耶客”(Jecke,指纵情狂欢的民众)将跟随花车游行的队伍,载歌载舞地走过科隆街头。
游行队伍中,“王子”是最重要的人,他所乘坐的花车最大、最隆重,总是压轴出场;而“农夫”的打扮也甚为华丽,他的帽子上插着125根孔雀羽毛,象征着科隆这个古老城市的勇气和力量;“少女”则头戴皇冠,象征着科隆所占据的重要地理位置。在游行的现场,“科隆万岁”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壮观。
而在“玫瑰星期一”前一周的周四,是“女人狂欢夜”(Weiberfastnacht)。据说德国姑娘们入夜后便成群结队地拿着剪刀在街上转,看见有男人戴着领带就上去把领带剪掉,不过同时也会给这些倒霉的男士们送上一个香吻。很多男人为此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戴着纸领带出门。
历史上,一代文豪歌德也曾参加过科隆狂欢节,并认为它有“值得称道的伟大之处”。1824年,他在发表于《论艺术和古代》的一篇文章中,将科隆狂欢节与宏伟的科隆大教堂相比,还写了一首名为《科隆的化装游行》的诗歌,抒发赞美之情。
本期导读
今年8月,搬家至科隆的第二天,我去一个当地人家买二手衣橱。主人是个30来岁的德国女人,她告诉我,如果我喜欢的话,衣橱里面的衣服可以一并送给我。
衣橱里挂着的全是如同cosplay一般的夸张服饰:毛绒绒的连帽全身棕熊套装,凹凸有致、摸上去充满了肉感的“肌肉服”,飘着艳丽兔毛的猫女郎装……女主人似乎从我脸上看出了我的满腹狐疑,她笑了笑说:“这些都是为了狂欢节准备的。”
“狂欢节?和里约热内卢一样的吗?”
“不太一样哦……你最好亲身体会一下。——不过首先,你得让自己看起来‘怪’一点。”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听说科隆狂欢节,但却第一次从纺织物的色彩和质地中瞥见了科隆人对狂欢节的热忱。
直到初秋的某一天开始,我发现科隆的大街小巷都开始卖这类衣服。橱窗的广告写着:“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扮相。”
许多年轻人雀跃地涌进商店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计划着狂欢节时的角色分配;媒体和商家也殷勤地贡献各种搞怪的策略。一个蔓延全城、全民参与的盛大派对即将来临。
1
全城狂欢的热烈气氛
据思想家、文艺学家巴赫金对德文中“狂欢”(Karneval)一词的源头的考证,我们可以得知,科隆狂欢节的兴起与德国古代的民间祭祀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罗马人统治莱茵地区的时代,日耳曼人就已经形成了祭酒神的习俗;而在日耳曼文化圈里,人们习惯于点燃火把庆祝冬天的结束,祝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据史料记载,在德国,类似今日科隆狂欢节的庆祝活动可上溯至16世纪。“在(狂欢的)三天里,盛大的欢庆活动在每条街巷、每座房屋中进行着”,每个人都戴着面具与朋友们开玩笑;餐馆日夜开放,舞会通宵达旦,旋转着的面具和笑声,与街道一起沉浸在诙谐、戏谑、甚至是带着荒谬感的戏剧氛围之中。此外,歌德的名著《浮士德》第一部中有一场戏,叫作“瓦尔普吉斯之夜”,生动地描述了德国中部哈尔茨山脉一带的人们喜迎狂欢节的热闹场景。
渐渐地,狂欢节融入了欧洲各国的历史中,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民俗节庆活动。18世纪,威尼斯风格的化装舞会,在德国贵族与中产阶级当中风靡一时。此后,不论是处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军队的管制之下,还是在普鲁士人的统治下,科隆人依然如痴如醉地坚持着这一传统。而科隆狂欢节也变得越来越市民化和系统化,第一次正式组织的狂欢节于1823年诞生。
狂欢节定于每年11月11日11点11分进行,这是因为11是最小的纯位数,也是最小的两位数质数。在当地文化传统中,11象征着节日期间人人都是简单、快乐、平等的“傻瓜”。
另一方面,11这个数字对科隆而言,还具有特别的意义。科隆的市徽上有11滴眼泪,这些眼泪是为了纪念与科隆的守护者——布列塔尼公主圣乌苏拉一起被入侵者杀害的11000名少女。
狂欢节期间的科隆街头,奇装异服已不稀罕。人们穿街过巷,与素不相识的人歌唱和跳舞。走在街上,随时都会碰上嘻嘻哈哈的陌生人和你撞个满怀,人们追求的就是这种打破日常社交生活准则的唐突的亲昵。在这一天,科隆的大街小巷、小酒馆、澡堂、船上甲板,到处都充满欢声笑语。
狂欢节的核心便是开怀作乐,人们热衷于把自己扮成另外一个人,又或是做回自己内心最单纯的模样。此时此刻,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平时相处的条条框框,他们彼此插科打诨,亲密互动,创造了一个完全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梦幻般的世界。
2
宁愿醉倒街头,也不“宅”在家里
今年的狂欢节,我买来的二手衣橱里的狂欢节服饰,终究没有派上用场——虽然下定决心豁出去,像科隆的当地人一样玩一回“变装秀”,但最终还是因为受不了莱茵地区深秋季节阴雨湿冷的天气而只能作罢。结果,开幕式当天我还是穿着自己的厚衣服出了门,尽管戴了一顶滑稽的鲜黄色牛角绒线帽,但和街上的人群相比,我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来客。
有轨电车每停一站,便会上来很多“小丑”与“精灵”,扮成老虎的年轻男孩与隔壁穿着象征科隆的、红白相间的短裙的女孩专注地攀谈着;刚上车的一群“水手”与内裤外穿的“超人”顷刻变成了老友,大唱狂欢节之歌。在城市中穿行的车厢,仿佛载着精心装扮的人们去往另一个奇特的王国。
有趣的是,车上还坐着一些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他们插着耳机眼睛望着窗外,与参加狂欢节派对的人们尴尬地共处一室。可是即便他们有心回避,还是抵挡不住一些狂欢者身上散发的酒气。有些人从早上8点开始就迫不及待地痛饮至酩酊大醉,宁愿醉倒在街头,也不“宅”在家里。
到达狂欢节集会现场之后,我终于明白二手衣橱的卖家所说的“让自己看起来‘怪’一点”的含义。莱茵河边的Heumarkt广场,在狂欢节开幕前3个小时就已经挤得水泄不通。几乎每一个人都想方设法打扮得与众不同,人们在五颜六色的面具和服饰下簇拥到一起,彼此的身体碰来撞去,开心、雀跃的表情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事实上,平日以稳重严谨、彬彬有礼、遵守秩序著称的德国人,一旦“疯狂”起来常叫人始料未及。1341年,科隆的狂欢活动就曾因此被禁止长达4个世纪。黑格尔曾有“酒神崇拜”一说,而尼采更是在《悲剧的诞生》中论述了酒神的“强力意志”,并称其为德国人特别擅长的、可直抵希腊文明内核的“酒神精神”:“生命意志……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
18世纪末,占领科隆的法国人终于允许科隆狂欢节重新举办。对于上流社会钟情的威尼斯宫廷假面舞会,歌德明确地斥之为“退化了的庸俗”,他更为赞赏的是街头民众发自肺腑、毫无矫揉造作的质朴的狂欢方式。
我与一位戴着眼镜的小个子姑娘,一边随着广场上的音乐摇摆,一边试图穿过人群走到离舞台近一点的地方,可涌动的人潮轻而易举地就将我们冲散了。等我回头再看的时候,一位“中世纪骑士”与一位哥特范儿的“公主”的肩膀中间,夹着一张涨红了的脸,眼镜里全是雾气。我向她喊道:“你还好吗?”她想向我挥手,却又抽不出手来,只得细声细气地喊着:“等等我,我要看狂欢!”
3
一天可消耗300吨糖果
在过去,莱茵河边的人们曾在狂欢节游行队伍中,模仿军队口令和踏步方式,来抗议德国本土内战为人们带来的创伤,呼吁和平,这种反抗精神一直被传承了下来。值得称道的是,二战期间,科隆和美茵茨地区曾有许多勇士,在狂欢节期间站出来,冒着生命危险,以各种方式讽刺纳粹政府的侵略野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科隆人来参加狂欢节更多是带着一种轻松娱乐的心情,正如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所言:“人们总是沉浸在对上一个节日的回味以及对下一个节日的期盼之中。”现代狂欢节对当地经济的刺激作用愈发凸显。
根据德国媒体的报道,每年狂欢节期间,仅仅是德国狂欢联合会(BDK)组织的庆祝活动就能够产生将近20亿欧元的消费。这个协会包括了大约4700个狂欢节协会组织,有着不下260万的会员。除了注册会员的积极参与之外,每年莱茵地区狂欢节都能吸引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这段时间当地的旅游业与餐饮业红火了一把。科隆市及周边地区在狂欢节短短几周时间里就可以额外征收到高达500万欧元的营业税。
每年狂欢节的高潮“玫瑰星期一”,各地都会举行花车游行活动。游行的花车上,各种扮相的表演者都会向路边参与游行的人们抛撒大量的糖果。根据去年的数据,仅在这一天科隆市就消耗了300吨糖果、70万块巧克力和22万颗果仁,令全城的甜食生产商心花怒放。
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科隆人对狂欢节有多么热爱。科隆当地有句俗话:“科隆人如果不是正在过狂欢节,就是在准备过节。”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狂欢节期间不仅饱尝美食,还可以心安理得地一醉方休,把一年来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抛到九霄云外。
狂欢节的晚上,在回家的电车窗外,偶然能见到几个年轻人横七竖八地躺在街上,手里拿着啤酒瓶唱歌,似乎到处都能听到玻璃酒瓶碎裂的声音。一直到凌晨,深秋寒风吹着落叶发出的沙沙声中,仍夹杂着马路上行人的歌唱和嬉闹声。
开幕次日,恰巧我要去市政厅办事,沿途看见好些商店里狂欢节的衣服已经陆续下架。我心里还在嘀咕,这样的狂欢未免太短暂了些,可在大厅转角的墙壁上,赫然见到了明年2月狂欢节的动员信,狂欢节委员会热情地邀请人们去参加“暖身party”。
其实,对于科隆乃至全德国的人来说,狂欢节可以说是一个全年无休的漫长假期。德国全国零售业在每年狂欢节期间都能入账3000多万欧元;而市场营销专家们也在竭力挖掘各种具有潜力的新商机,准备在下一次的节日来临之时大展拳脚。
4
闪亮登场的中国面孔
眼下已是德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隆狂欢节,正在申请成为联合国“非遗”项目,而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仍然处于蓬勃的生长期,每年都推出丰富多彩的创意活动吸引人们的眼球。
过去35年来,莱茵地区每年都会选出一对“王子”和“公主”。2007年时,祖籍温州的舒金浩被选为“王子”,成为狂欢节上闪亮登场的中国面孔。
而从2009年起,科隆狂欢节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例牌活动——每年选出一个中国“公主”参加狂欢节游行活动。届时,“凤冠霞帔”的东方“公主”将享受真正的公主的礼遇,在德国“丫鬟”、“随从”们的陪伴下接受民众的欢呼和掌声;她还会乘坐游行的花车游遍全场,将糖果抛给夹道欢迎的德国民众。如此尊贵的待遇,自然与中国在德国近年来不断深化和拓展的交流往来和友好关系密不可分。
伴随着这些全新元素的不断加入,狂欢节正由科隆人的集体记忆,渐渐演变成为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参与编写的集体记忆。
我想,或许若干年后,当科隆人在追忆狂欢节时,总会一再提起那些带着异域风情、雍容典雅的中国“王子”和“公主”;或许若干年后,这些代表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灿烂形象,还会成为科隆本土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经典元素;想必到那时,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里描绘过的“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纍纍佩珊珊”的美丽女子,将在异国他乡的人民心中,成为美好、吉祥、象征着友谊与祝福的化身吧。
特约撰文 中南 (图片由科隆狂欢节官方委员会提供,摄影:J.Rieger,除署名外)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