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11:33
此文为中国文明网微信订阅号特约来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悠悠闽都,海滨邹鲁;旗鼓巍巍,闽水泱泱。
这一方山川秀丽、人文底蕴深厚的热土让无数文人墨客所陶醉和迷恋。追忆往昔,诗人墨客或是穿越卧龙山下浩淼的翠浪,迎着温润的柳风,流连于“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的西湖;或是搭乘点缀于碧波之间的云帆,轻掠过百里荷香,直抵“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的闽江口;亦或是听任时间缓缓流逝于晨钟暮鼓中的烟火,端坐“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烟云自古今”的南台。“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千百年如白驹过隙,如今福州恰逢盛世,人文景致依然俊秀如初。“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福州最有名的景点就要数“三坊七巷”了。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它占地43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是闽都精神根脉的发源地。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一大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
三坊七巷水榭戏台 福州古乐表演
如今,看着整洁美丽的坊巷内手工艺人雕刻时专注的眼神、游客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派电线杂乱交错,建筑墙体腐蚀脱落,石板路坑洼起伏的景象。三坊七巷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因此蒙上了一层厚重的灰尘。
也是在数年前,我在福州市鼓楼区工作之时,有幸参与了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工作。2004年6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由鼓楼区组织专门班子负责对三坊七巷进行全面摸底,研究“三坊七巷保护改造方案”,后改为“三坊七巷保护利用方案”,最后定稿为“三坊七巷保护修复”方案。由我牵头组织,区文化局、旅游局、建设局、房管局等单位全力配合,先后做了13稿的方案,6次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最后确定由郎巷、塔巷开始修复,水榭戏台等文物点同时修复,即“镶牙式保护修复方案”。
多年的努力,2011年3月起三坊七巷逐渐开放面世。2011年3月5日,严复故居、水榭戏台、小黄楼、林聪彝故居、王麒故居、刘家大院、周哲文艺术馆等正式修复开放。此后,各种文化元素、文化活动,不断融入,三坊七巷渐成福州市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区域,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展示区和集中区。经过精心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韵味,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俯视犹如海上泛起的层层波浪,蔚为壮观。当我徜徉坊巷中,直面给人的却是一份历史的宁静和淡远。漫步在长长的石板上,凝望着古香古色的水榭戏台,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浮躁的心境也渐渐平和。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宗旨是改善民生,看着曾满目疮痍的“她”,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变成如今的风姿绰约,让周遭的环境更和谐宜居、让周围的市民生活得到改善,这便是这篇“城迷记”“沉迷”三坊七巷的原因。坊巷的繁华倒映水中,静谧淌在心里,心向往之而身能至,算是身在福州的一种福气了。(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张学勇)
(来源:中国文明网)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