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南山拟试点精神病康复者融入社区

2014年12月25日04:01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南山拟试点精神病康复者融入社区

南山“残疾人家属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对象就是精神病康复者。

  上周五,一支特殊的旅游团队,在南山区残联集合,开始前往惠州巽寮湾为期两天的旅游活动。这次团队旅游带有一个使命,为患者家属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旅游团建的方式,让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朋友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增进彼此间的互动交流与配合。

  精神病患者,是一群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南山这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区,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每天的日常活动如何安排?谁在关注着他们?带着未知,记者走进南山唯一一家以精神病患者为服务对象的社工机构,为社会重新认识精神病患者,正确对待精神病患者,开启一扇窗口。

  资源紧缺

  三成多在册患者管理缺失

  目前社会上针对精神病人的媒体报道多是负面,精神病人“污名化”和标签化情况严重,碰到精神病患者总是退避三舍,担心惹祸上身。在南山社工周丽萍眼中,精神病康复者在不发病的情况下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也有让人敬佩的一面。

  在深圳,目前精神病康复者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还是少数,社会上接纳精神病患者的场所极为有限,多以患者家庭照顾为主,有些极端做法甚至是关铐在家里,不让出门。

  出现这种情况,还在于城市相关配套不够完善。

  12月15日,深圳市健宁医院建设项目在坪山新区举行奠基仪式,将为深圳新增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医院预计到2018年投用,从目前来看,深圳针对精神病治疗的仅有康宁医院一家。

  根据深圳最近一次居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深圳18岁以上精神障碍患者占全市人口的21.19%,为全国最高。同时,重症精神病患者占全市人口的1.41%,这个比例乘以深圳人口基数1500万,算起来超过15万,也是全国最高。

  目前,深圳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精神疾病患者有2.6万余人,按照国家要求,登记在册的要有80%以上的管理率,但现在深圳的管理率只占到68.2%。

  在谈到精神病治疗面临的难题时,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刘铁榜表示,深圳重型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难度比较大,精神卫生体系不健全、资源少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按照全国标准,是每万人配1.71张病床,而深圳目前每万人配的精神病病床只有0.43张,只有国标的1/4,病人往往没有完全治好就要出院,而出院后病人就很难得到管理。

  这种现状,造成不少精神病患者离开医院之后,主要依靠家庭支撑。南山区惠民综合服务社督导廖文霞介绍,目前国内将精神康复重点放在精神卫生系统开展工作,带有浓重的“医疗”味,康复的重点集中在“疾病”部分,而少关注患者作为“人”的潜能及需求。

  由此,造成人们对精神病患者产生偏见。而在南山又有多少精神病患者呢?根据南山区残联的统计,2009年南山区持证精神类残疾人300余名,精神类残疾人家属1000余名。而最新的数据,截至今年10月份,南山区持证精神类残疾人增加到616名。其中男性382人,女性234人。根据统计,这些持证群体中,人数最多的是18岁以下的男性,占男性人数的52%,占总人数的32%。而女性中,40—65岁左右的占48%。

  “精神类残疾人及其家属是特殊的困难群体,亟需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接纳,但是整个深圳市都缺乏相应的服务精神类残疾人及其家属的项目。”廖文霞介绍。

  购买服务

  社工机构有效参与康复工作

  今年8月份,南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杀人案,南山一精神病人郭某突然发病,在家砍死了儿子的女友。法院判郭某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因为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需要强制医疗申请,此案也是南山区第一例强制医疗申请案,一时成为南山的热点新闻。

  郭某所患的精神病障碍具有高度的复发性,需要持续维持抗精神药物的治疗。“精神疾病是长期的、易反复的慢性疾病,很难根治。对于患者来说只能康复,不仅针对疾病,并且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能力进行全面康复。”廖文霞说。

  在医院治疗是短暂的,更重要的是出院后的康复工作。对于南山来说,虽然没有一家专门的精神病院,却有一个“残疾人家属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这一中心主要服务于南山的精神病康复者,是深圳市第一个为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这一中心目前已经运作5年多,主要提供精神康复服务、家属服务、公众服务、心理服务等。此项目由南山区残联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深圳南山区惠民综合服务社运作。

  该中心处在南山区残联爱心大厦内,由政府提供场所,中心配备专业的社工和心理咨询师,共同服务于南山的精神病康复者。

  记者了解,目前该中心采取会员的方式,招募精神病康复者。现服务对象有125名,服务的家属有147名,每天正常出入中心的精神病康复者20多名。

  在采访时记者看到,服务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在活动室,几位精神病康复者正坐在沙发上一起看电视,部分会员则在电脑室上网。

  中心主要服务于南山户籍16—60岁的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属。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措施,有效帮助康复者增强自理、适应社会的能力,重拾生活的信心。同时缓解患者家属的巨大心理压力,并建立起强大的家属互助资源网络,为患者家属搭建起一个互助平台。

  据督导廖文霞介绍,目前社会上有很多隐性的精神病患者,即不被发现和认知的精神病患者。尤其是年龄低于16周岁的,多数家长怀抱着希望四处求医,希望能够治疗好孩子的病情,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患上精神病。

  “不少精神病患者家庭,多数陷入生活困境,患者不能独立自主,往往牵连一个家庭成员,甚至两个家庭成员。”

  记者获悉,该中心每年的会员人数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由于精神病很难根治,不少患者从中心成立之后,便落脚到这个“家”,一呆就是几年时间。

  “这几年也有不断结案的会员,人数大概在二三十名,并不意味着完全治愈好,而是病情比较稳定,在维持正常吃药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地工作和生活,患病几率大为减少。”周丽萍作为社工,直接服务于这些患者。

  个性服务

  让患者走出封闭空间

  “精神病康复者由于是终身疾病,对于患病多年的人来说,其家庭往往在付出极大的代价之后,对其彻底放弃希望,并以患病为由,拒绝其与社会接触。部分家庭由于对康复认识不到位,往往错失治疗机会。”廖文霞说。

  服务中心,作为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说服其家属正确认识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工作,是后续工作开展的第一步。

  在服务中心,每天“上下班”的会员有二三十人,多数居住在残联周边片区。“太远的会员,受交通限制,往往采取登门服务。”

  其中有一名男性精神病患者吴明(化名),属于精神分裂一级,被害妄想症严重,足不出户,被精神科医生评为一级暴力,时常打其母亲。生活基本无自理能力,身体瘦弱。其患病原因是经历父亲去世,致使其缺乏安全感,胆小怕事,自信心低。在不断的家访中,中心社工人员与患者逐步建立关系,激发患者沟通的主动性。

  “这些患者除了病症之外,也有其擅长的一面,比如这位吴明患者,属于后天形成,此前也具有正常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并且爱好唱歌跳舞,由于患病,没有得到正确的康复治疗,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双重困境。”周丽萍介绍。

  服务中心的社工针对吴明的患病原因和实际病症,制定出个性化康复方案。首先是恢复患者的自信,调整患者的心态,并对其家属进行引导,给予正确的康复治疗。经过不间断的努力,这位患者已经走出封闭的空间,每日来到服务中心“上下班”。

  “每天来到中心,每个户籍患者可以领到20元的工资,一天中和其他患者一起,做一些游戏,开展一些活动,慢慢借助中心平台,让患者彼此交友,找到生活的归属感。”周丽萍介绍

  记者在采访发现,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多种多样,几乎各种有组织的活动都有助于他们康复。比如在服务中心有一个爱心店,即在活动室内,模拟超市形态及其运作方式开设的一项训练项目,由患者担任主角,负责商品的买卖,培养患者的职能技能,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此外,还有巧手坊、文艺表演队、文书绘画兴趣班等,在服务中心的走廊,记者看到不少活动图片。

  “很多精神病患者和人们想象的不一样,他们也是人,除了部分症状,也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乐于助人的一面。只是社会缺乏对精神病患者的正确认识。”周丽萍介绍。

  比如上周举行的旅游活动,作为增进会员感情的一种途径,受到很多会员的欢迎,尽管路途中也会有不少风险,但是把准备工作做充分,在家属的陪同下,他们也能胜任很多活动。比如坐摩托艇、自己做饭进行野炊等。

  这些患者被组织在一起,还是一支义工队,深入到社会中开展力所能及的义工服务。“义工活动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自己助人为乐的一面,对这个社会也可以做贡献。”

  融入社区

  精神病康复者的未来归宿

  随着精神病康复者的数量增多,社会对其关注度也会越来越多,针对精神病患者服务的社会机构也会不断增多。从深圳市层面来看,南山、福田相继成立了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未来各区还将进行覆盖。

  “现在机构的会员不仅仅局限在南山,也有部分会员是宝安的。除了户籍人士,还会接纳非户籍人员。目前已经有部分非户籍人员属于中心的会员。”廖文霞介绍。

  作为一个难以治愈的病症,精神病患者的最终归属会是什么?在廖文娜看来,就是患者在出院之后,能够借助社会机构以及整个社会的力量,提高康复者及家属的康复信心,建立互助网络,促进其平等参与社区生活。

  为此,在以往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服务中心明年计划实施“萤火虫俱乐部”项目,借助社工机构的努力,为患者及其家属指引方向,为患者家庭带来希望。这一计划旨在将患者正常的、有意义的人生与社会实现共融,而第一步就是要走向居住的社区。为此,服务中心将整合社区、社会资源,建立“康复者+家属+社区”三位一体的互助支持网络,使康复者融入社区,为系统化地促进康复者家庭回归社会打下基础。同时为康复者争取更多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比如就业、教育等。

  “往年也会让患者参与社区活动,但是没有形成固定化的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同时需要争取社区的配合。接下来我们将选择三个社区作为试点。探索精神病康复者融入社区的方式、方法和渠道。通过长期跟踪,为康复者融入社区打下基础。”廖文霞说。

  据了解,这一项目计划在重点服务人群上也作了限制,主要侧重被动、退缩的康复者,以及能够自立、自主,并有意投入社会的康复者。这些重点人群不仅包括刚患病者,也包括长期患病者的家属。

  而这一方向,也是南山区重点探索的方向。记者从南山区慢性病院获悉,前年,深圳市主动性社区治疗(ACT)项目,就开始在南山招商街道职康中心试点。此项目旨在提升精神病患者在社区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并针对精神病康复需要,由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社工组成的团队为患者提供综合的个性化服务。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