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特区一体化须防“新二元化”

2014年12月24日05:11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特区一体化须防“新二元化”

龙岗丹竹头的民房背后是新建的高楼大厦。 见习记者 朱洪波 摄

  一个月前,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密集调研特区一体化建设时提出:“原特区内外要实现一体化,原特区外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出现新的二元化现象。”

  王荣所说的“新的二元化”现象,指的是以原特区外中心区重点建设,导致原特区外再次出现原特区内外的二元化格局。基于此,地处原特区外的龙岗区在特区一体化进程中是个什么样的局面?南方日报记者为此进行了一番调查,并就特区一体化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和民间人士。

  一体化之变:龙岗中心城片区加速崛起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深圳特区扩容,地处原关外地区的龙岗区和宝安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龙华、大鹏两个新区于2011年12月成立),正式划入特区范围。

  特区一体化之路怎么走?按照深圳市的策略,即通过“六个一体化”(包括法规政策、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来破解“二元化”难题,使原特区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并提出“1年初见成效,5年明显改观,10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龙岗是深圳特区一体化“红利”的受益者之一。将历史的镜头扫向四年前,大运新城的崛起,不仅使深圳多了一个标志性建筑,更使深圳后续发展多了驱动力及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大运新城已聚集龙岗体育中心、天安数码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端元素,并正在布局莫斯科大学、昆士兰大学、特色学院园等高端项目,推动龙城工业区、黄阁坑工业区、大运软件小镇、雅骏眼镜厂等工业区改造升级。可以说,大运新城的崛起,是深圳特区一体化四年来收获的最大成果之一。在深圳新一轮发展中,大运新城还被列入全市13个重点发展片区,“一区一策”的政策红利,势必会加速大运新城崛起。

  交通环境是龙岗区变化较大的领域:地铁三号线的建成通车,改变了龙岗没有地铁的历史,拉近了龙岗与原特区内的时空距离;龙岗大道的整治,使得龙岗区最主要的交通大动脉脱胎换骨,不仅畅通了沿线交通,还大幅提升了沿线环境,成为龙岗区的一条示范道路和产业走廊;快速路盐龙大道的建成通车,则大大方便了龙岗中心城北片居民的出行;清平高速(二期)的通车,则拉近了平湖与原特区内的时空距离,使得这个偏远的街道总算有了对接市里的高速通道。

  龙岗的治安环境这几年也变化很大。“以前偷窃、抢劫事件就像家常便饭。”家住坂田街道的张小姐表示,最近几年,坂田街头、社区装了大量摄像头,路面巡逻的治安人员也更多了,偷窃、抢劫减少了很多,安全感强了许多。记者了解到,2012年,龙岗区完成3万栋楼宇门禁视频系统建设,破获欺行霸市案件345宗,打掉欺行霸市团伙32个,两项指标排名全市第一;2013年,龙岗区刑事治安总警情、刑事警情分别下降12.6%、18.8%,8类暴力案件立案数和“两抢”、“两盗”警情分别下降31.5%、30.6%、41.6%。

  此外,在公共配套领域,该区完成42所村小均衡化改造升级,横岗高级中学建成投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华中师大附中等优质学校在龙岗设立分校;新建区中医院、中心医院门(急)诊大楼、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市第三人民医院投入使用,坪地人民医院新院竣工;建成各类体育场所200多处,3个街道文体中心投入使用,成功举办迷笛音乐节、热波音乐节、WTA深圳公开赛等大型活动和国际赛事。同时,龙岗区这四年还新建了一大批公园,打造“生态龙岗,创业新城”新名片。

  一体化之忧:中心城与其他片区差距拉大

  短短四年,龙岗变化之大令外界侧目相看。不过,在一部分人看来,龙岗变化最大的主要在中心城片区,中心城之外的坪地、平湖、布吉等片区的变化,则相对“没那么显眼”。

  “我有一种感觉,龙岗中心城在不断拉开与周边片区的差距。”长期关注龙岗发展的一位观察人士表达了他的担忧,认为近几年龙岗区的财力集中在龙岗中心城尤其是大运片区,中心城的建设、管理标准明显高于其它片区。“表面看起来,龙岗中心城与福田、罗湖的差距在缩小,但事实上中心城与龙岗区其它片区的差距却在拉大。”

  “龙岗最大的短板,就是发展不太均衡。”家住龙城街道五联社区的陈女士也认为,龙岗中心城的环境很美,公共配套也很完善,综合环境甚至不亚于原特区内的罗湖、南山,但龙岗区只有一个中心城还不够。“就拿五联片区来说,五联与中心城虽然一路之隔(北通道),但居民们常常自嘲说,路南与路北好像一个欧洲(指龙岗中心城)、一个非洲(指五联片区)。”

  龙岗一体化之路该怎么走?11月19日至20日,王荣在调研宝安、龙岗、光明、坪山、龙华等原特区外片区后指明了方向。

  “原特区内外要实现一体化,不能出现新的二元化现象。”王荣在肯定原特区外各区(新区)发展成就的同时指出,原特区外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要求,要力求城市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坚决不能以原特区外中心区重点建设,导致原特区外再次出现原特区内外的二元化发展格局。

  王荣表示,所谓特区一体化,指的是同质,而不是同构。同质要求原特区外发展在原特区内基础上高标准、严要求,要增添新亮点,要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方面,与原特区内保持一致水平;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各区(新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地制宜,同质而不同构,实现各区(新区)在产业内容等方面科学合理布局、多元化发展。

  王荣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推进特区一体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高度的紧迫感,加大力度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要强力推进特区一体化项目实施和整体工作推进,以特区一体化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主要路径和重要抓手,逐步消除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力促进原特区外地区发展“一年一个样”,更为全市保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体化之策:均衡资源配置尤需发力城中村

  特区一体化应防“新的二元化”,在外界看来重点指的是龙岗区和宝安区。久居南联社区的原居民阿贵认为,宝安、龙岗两区为了拉近与关内的城市化水平,分别发力于宝安中心区和龙岗中心城,久而久之,两区中心城(区)与其他片区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拉开,从而导向“新的二元化”。

  “新的二元化,主要是由两股力量造成的。”深圳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谢志岿博士分析称,在特区一体化进程中,宝安、龙岗发力中心城(区),跟市场力量、政府力量有直接关系。他认为,市场力量多集中于人口密度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相结合,是可以理解的,必竟一个区政府的财力有限,总不可能把大笔财政投到人口少、较偏僻、消费力不足的地方去吧?”

  谢志岿进一步分析称,每个区域的城市化程度,跟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他建议,深圳在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工作中,应当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均衡化发展,满足原特区外的合理化需求(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当然,均衡化发展是相对的,绝对均衡是不可能的,福田、罗湖、南山、盐田等原特区内片区也做不到。”

  城中村是深圳特区一体化绕不开的一道坎。能否破除城中村瓶颈,将直接影响特区一体化水平。“深圳的城中村,是以农村的逻辑建造的城,必然会导致二元化。”谢志岿告诉记者,城中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性质造成的,城中村片区的开发属低水平、无序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城市更新是唯一出路。针对城市更新周期长、程序繁杂的问题,谢志岿认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套符合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

  关于龙岗如何推进特区一体化,记者还采访了一些企业家和民间人士。“公共配套仍然是龙岗区在特区一体化进程中亟需发力的一环。”一位不愿具名的社区工作站站长认为,龙岗区在分出坪山新区和大鹏新区之前,人口达四五百万;分出两个新区之后,龙岗区目前的人口仍然接近四百万。与龙岗区加速发展的公共配套相比,辖区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龙岗区尤其是下面的部分街道,教育、医疗、文体资源短缺严重,难以满足当地民众的实际需求,这些短板必须尽快补上。

  “特区一体化其实不光是学福田、南山。”企业家杨先生表示,龙岗区在特区一体化进程中,应该在不断完善公共配套、加速社会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中形成“龙岗特色”。该企业家举例称,龙岗区近几年吸引的高端项目比较多,比如香港中文大学、中俄大学、天安数码城、国际低碳城、国际女子网球赛等,这些低碳、高端元素,放眼全市乃至珠三角都是亮点,龙岗区应该努力把这些高端项目、高端资源运用好,形成“龙岗特色”,打造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同时,龙岗是个客家集聚区,优美的城区环境、相对慢一拍的生活节奏,应该成为龙岗区比之深圳市其他片区的一个优势。

  南方日报记者 张东方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