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蘑菇工厂”初建成 工厂化农业竞逐三水

2014年12月24日05:10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蘑菇工厂”初建成 工厂化农业竞逐三水

“蘑菇工厂”内填充了菌类培养原料的塑料罐在生产线上运转。

  白坭镇凤果村的一处工地,700吨液压式压桩机轰鸣,数吨重的水泥柱被压入地下40米,明年夏天,这里就将崛起一座5层楼的厂房。有趣的是,未来这座厂房内生产的不是工业产品,而是蘑菇。

  蘑菇,生长在塑料罐中,填充了按比例混合的营养物的塑料罐,由传送带输送,经过高温灭菌、冷却两道工序后,由身着无菌服的技术员植入菌丝,然后进入培养室。约20天后,蘑菇就长出来了。

  工人将蘑菇“收割”打包装箱。塑料罐则被清洗,等待循环使用。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很高,许多工序只需按几下设备上的控制按钮。随着智能农业装备的应用,这种工厂化农业被认为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大趋势。

  凭借传感器、温控、通风、营养供给、中心控制等技术,人为控制农作物或家禽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不受外界天气、土壤、水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实现全天候生产——工厂化农业在效率、规模、质量和成本方面,相比传统农业有着无可比拟的竞争力。

  全天候生产“标准蘑菇”受市场热捧

  上述生产场景真实地发生在电白中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水分公司(以下简称“中茂生物”)。12月18日上午,一辆白色厢式货车驶出该公司厂区,满载着纸箱包装的金针菇,这些金针菇最终将被端上深圳市民的餐桌。

  中茂生物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主要生产金针菇,日均产量达40吨,销往广州、深圳等华南市场,辐射上海、北京等华东华北市场,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由于全天候生产,工厂化食用菌在效率和质量上极具竞争力。上述负责人介绍,传统的食用菌培养耗费人力,且受制于环境因素,产量、质量都得不到保证。如温度过高或过于干燥,菌类生长就受影响。

  而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运用自动化流水线、自动控制无土栽培,每天生产40吨金针菇,仅需要约200名工人。且不受自然环境影响,可以在炎热夏季反季节生产。

  工厂化生产的“标准”金针菇,菌柄长度一致、菌盖大小均匀。甚至其菌盖打开的程度也有相应控制,据介绍,这是为了确保营养成分不流失。

  “目前市面上卖的金针菇大部分是工厂化生产的。”传统农户培养的金针菇在工厂化生产的规模效应冲击下,难有市场生存空间,上述负责人表示。

  因市场反馈良好,近日,中茂生物增资扩产,投建二期项目,将生产海鲜菇、蟹味菇和白肉菇,日均产能70吨,预计在明年7月投产。上述工地即是中茂生物的二期工程。

  据介绍,海鲜菇等菌类的附加值更高,金针菇售价约1万元/吨,而海鲜菇等菌类售价达1.8万—2万元/吨。且二期的自动化程度更高,比一期的产能增加30吨,但预计只需150名工人。

  对本土农业带动较弱“公司+合作社”破题

  这样高效高产的工厂化农业企业,可以带动三水农业整体提升吗?

  从数量上来看,三水是农业大区,仅确权登记的农用地就有35万亩,约占三水辖区总面积1/4。但非“农业强区”方面,2013年,三水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2.75亿元,净利润仅1.34亿元。

  “总体来看,三水区农业龙头企业加工粗放,产品层次较低、附加至少。部分企业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水区农林渔业局农业管理科工作人员陈伟生表示,三水农业经营仍处于较粗放的状态,需要转型升级。

  目前而言,工厂化农业企业带动三水农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较弱。工厂化农业企业虽生产农产品,但是一般位于工业园内,与周围的传统农业互动较少。

  以中茂生物为例,其蘑菇培养原料,主要包括玉米芯、豆壳、麦麸等,但是玉米、大豆、小麦均不是三水本地的主要农作物,因此中茂生物从黑龙江、山东等北方农业大省采购原材料,而非本地。

  以员工组成来看,虽然中茂生物的员工主要为本地村民,却并不能带给村民农业技术的提升。该公司人事主管周杰忠介绍,包装车间员工最多,约占员工总数一半,但包装车间从事的是简单重复劳动——打包装箱。而技术部是该公司的核心部门,负责给培养基植入菌丝,仅十余名员工,以学历较高的外来人口居多。

  唯一与本地农业发生关系的是最末端废料处理环节。该公司的蘑菇边角料和培养基废料可作肥料和饲料,卖给周边农户。

  陈伟生介绍,三水区农林渔业局已意识到工厂化农业企业和三水本土农业之间存在割裂。因此于去年提出“公司+合作社”的一体化组织形式,鼓励农民组建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合作对接,以此破题。

  具体做法是,引导农民、合作组织以土地经营权、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参股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品牌+农户”的一体化组织形式。

  目前,该举措已经收到一定成效。如位于乐平的佛山市正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工厂化农业企业,主要生产疫苗。该公司与周边禽畜养殖户达成协议,免费提供疫苗使用,而养殖户需要定期反馈疫苗使用效果。此中,企业的技术为本地农民所享,农民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提升,达成互利共赢。陈奕凯

  ■关注

  “星星多 月亮少”

  农业龙头企业激增

  2012年,中茂生物落户三水,次年量产,彼时尚属于三水工厂化农业的探路者。如今,工厂化农业企业逐渐增多,规模较大的就有温氏家禽有限公司、桂柳家禽有限公司、正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

  据三水区农林渔业局透露,2014年,三水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实现大跨越,评定市级农业企业9家,超过以往历年评定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总和,另有区级农业企业3家。其中不少企业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

  虽然数量增多,但存在“星星多 月亮少”的问题,陈伟生介绍,目前三水尚无省级以上的重量级农业龙头企业,部分龙头企业存在规模小,覆盖面窄等问题。

  除生产企业规模偏小外,三水农业还缺少大型农贸专业市场对于生产、销售、流通的刺激带动。陈伟生介绍,就农业专业市场而言,三水仅有一个耕牛交易市场,覆盖面狭隘。而区内西南市场等农贸市场,仅供满足本地居民的生活消费,无法辐射到更大的区域。

  部分三水农民或农贸公司选择到南海、顺德等地销售,他们解释,比如南海中南市场、陈村花卉市场等专业市场的体量巨大,可以辐射周边地区,也就是说农产品销售的市场空间更大。

  因此,2013年,三水区引入生生农贸城项目,补齐产业链下游短板。该项目位于乐平镇,占地1200亩,规划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区、蓄畜屠宰区、冷鲜仓储区等5大功能区,以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北运鱼集散中心、远程电子交易中心等9个中心,其中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是核心区,将建水产品、禽畜、蔬菜、水果、干货五大专业市场。陈奕凯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