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打好南海模式转型的第三次冲锋

2014年12月24日05:02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打好南海模式转型的第三次冲锋

  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基地在佛山高新区揭牌——这不是普通的活动仪式,而是可能影响未来的大事。它是佛山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的标志性宣言,更是打响寻求“南海模式”转型的第三次冲锋。其成功与否,将决定南海的未来命运。

  在改革开放业已走过的30多年征程中,南海一直扮演着“尖刀连”的角色。上世纪80年代,草根力量的崛起书写了惊心动魄的财富神话,“南海模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典样本。更为可贵的是,南海没有在辉煌的荣耀中沉醉和麻木,他们最先感受到野蛮生长所带来的痛楚,并开始寻求修正这种发展模式的方法和路径。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只见星星,不见月亮”——这是外界对“南海模式”的诟病,面对来势凶猛的喧嚣声浪,不去理论、不去辩解的南海于1998年悄然发起了寻求“南海模式”转型的第一次冲锋。其标志性动作是在各专业镇组建技术创新中心,建立支撑南海民营企业发展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虽然南海的努力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肯定,被公认为全国领先水平,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不是南海措施不灵,而是“一镇一品”的专业镇发展模式在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已经出现颓势,南海自然无法扭转这个趋势。

  2003年,南海发起第二次冲锋:开始改变原来纯粹发展民营经济的做法,进入招商引资时代,全力推进吸引外来投资的战略,主政者将其称为:“搬大树回家”。一汽-大众这个千亿产值整车项目的落户,宣告打破“广州整车,佛山汽配”的产业格局。在广东汽车产业版图上,南海完成了由“配角”到“主角”的历史性转换。南海的如意算盘是让“大手”拉“小手”,一起齐步走,让本土民企在巨大的产业蛋糕里也分得一杯羹,从而带动草根经济的转型发展。但这条道路也不好走,归根结底,南海70%的税收还是来自草根企业。事实摆在那里:如果民营企业不振,南海的日子就过不下去。

  2013年3月,南商再出发动员大会在南海召开,上千家企业代表参加。最重要的成果是启动“北斗星”计划,决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此前,佛山市委、市政府还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将佛山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移师南海狮山,并确立“中国智造金谷”的战略定位,狮山工业园也从一个专业镇的工业园区,转身为拥抱整个广佛经济圈的创新型科技园区。这样的决策,为“南海模式”转型的第三次冲锋做好了准备和铺垫。

  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以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基地在佛山高新区揭牌为标志的第三次冲锋,差异何在?胜算如何?我们对此表示乐观。理由有三——

  第一是背景资源不一样。广东省委把珠江西岸打造万亿产值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重任落在佛山肩上,装备制造恰好又是南海的优势产业;广东省政府批准南海建设广东省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树立新样本。此外,佛山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位于狮山的佛山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必然担当重任;佛山给国家高新区明确目标:5年内进入全国高新区前20强,对佛山经济贡献增长至40%。这样的背景决定了南海得到的政策资源和支持力度将不同寻常。

  第二是战术打法不一样。这是一次定向“爆破”,其主攻方向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装备产业高度集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3D打印技术的研发和机器人的运用,将构成南海“巡航导弹”的“战斗部”,在精确破解传统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的同时,也将引爆南海新的“工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浪潮将投射到更远的地方,唤醒千千万万草根企业“翻身得解放”;再次是产学研合作大规模上演,其智力支持单位均为顶尖科研院所的顶级高手。有这样的“空中掩护”,装备精良的“地面部队”是没有理由战败的。

  第三是“地气”不一样。南海没变,但南海人变了。首先是南海的大部分企业家被送到国内外名校培训过,其中老中青三代骨干企业家分别到英国、美国、德国最好的学府取经,他们的视野和观念经历了一次洗礼,不仅看到了世界,也深刻地发现了自己。其次是南海民众对那种牺牲环境的野蛮生长容忍度越来越低,对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民意也倒逼南海企业的转型升级。

  “南海模式”转型的第三次冲锋已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唯一的提醒是转型和创新不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南海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去迎接一场苦战。好在历史告诉我们:南海不仅是一个标签、一张名片,更是代表敢想敢拼、迎难而上的奋斗史和精神史。带着这样的精神前行,任何危机都可能是转机。

  南海已经再出发,古老的南海,总有不老的光荣和传奇。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