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一种精神叫“引大”

2014年12月23日05:16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一种精神叫“引大”

  今天,当我们更多地将目光聚集在物质上时,有一群人,依然对一种精神念念不忘、遵从持守。从大通河畔到秦王川,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战天斗地、苦中作乐,建成了被誉为“西北都江堰”、“人工地下长河”的引大入秦工程;也正是这种精神,令他们专注于无私奉献、造福桑梓,在雄浑辽阔的黄土高原西部,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这种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引大精神”,这群可敬的人,就是千百个如黄土般朴实的引大人。

  守望那段渠,不论春秋冬夏

  中等身材,脸膛黑红,一脸忠厚相,笑容里充满了腼腆。这,就是高俊宝,一个38岁的西北汉子,引大入秦工程东一干渠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水管员。

  在一般人眼里,基层水管员的工作简单而平淡,简单到每天只需在水渠边走走看看,平淡得还不如那渠中的水,因为,他们必须不断地复制这种简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而,就在这简单中,却倾注着他们的心血与责任;就在这平淡后,又凝结着多少辛酸。

  “我巡护的这段渠道有1公里多长,苗灌期3个月,冬灌50天,一年180天,每天至少巡护3趟。平时每天一两趟,主要就是看看渠道里有没有预制板脱落、有没有闸门坏了。”谈起自己的工作,高俊宝说。

  简单而枯燥的工作,却承担着重大责任。

  手指着渠道,高俊宝说道:“这些渠道本身就比村子高差不多两米,再加上又建在黄土上边,一旦预制板脱落,水流冲刷就会立即造成垮渠。灌溉期间,水流量很大,每秒9立方米,要是垮渠,冲出去的水每秒流量就是18立方米。”

  不长的一段渠,穿过了4个村子,有4000多户,近两万人,耕地6000多亩,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全部系于高俊宝一身。

  “这就是个操心的活,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干好。”高俊宝笑着说。

  心都放在了渠道上,满脑子全是工作,家自然就很难顾上了。 (转2版)

  (接1版)

  “工作忙的时候,几个月不回家也是常事。”说到家庭,高俊宝满眼愧疚。

  兰州新区供水渠道除险加固工期紧、任务重,作为业主现场代表,高俊宝曾连续两个多月坚守在工地现场。白天,翻山越岭徒步行走十多公里到施工点检查工程质量。晚上,加班加点认真翻阅图纸、归类整理资料。工程建设的高峰期,孩子高烧不退,他也无法回家照看。引大入秦工程干支渠总长1256公里,有300多名基层员工与高俊宝一样,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守望着那一条条渠道,将涓涓细流汇聚成强大的发展之力,让千古旱川成为沃野、贫困农村走向富裕,使200万人从中受益。

  两代“引大”人,一颗赤子心

  脸膛黝黑、身材高大、腰杆挺拔,说话时总带着一抹淡淡的笑容,眉眼里却透出一股英武之气。这,就是引大入秦工程水磨沟巡护站站长浪军。

  浪军是个老兵,1986年,18岁的他就上了老山前线,在“猫耳洞”里一呆就是一年。浪军是个闲不住的人,复员后回到引大,他跑遍了这里的山川沟岔。浪军是个爱吃苦的人,他放弃了留在机关的机会,“托关系”自愿来到了引大工程最艰苦的巡护站之一——水磨沟。

  水磨沟苦,离永登县60多公里,大部分是山路。雨天,通向巡护站的路随时可能被冲毁,他们却在坚守;大雪封山,一连半个多月给养都送不上来,他们仍在坚守;枯水期,站上的水井见底了,要走到山里背泉水才有水喝,他们还在坚守。这份坚守,换来的是水磨沟倒虹吸管道的安全运行。

  自然环境的恶劣,只是一方面;水磨沟劳动强度之大,在引大工程也是出了名的。出巡护站门,一眼就看到了吐鲁坪,距山脚78米的半山腰上,有座面积5平方米的三层建筑,叫做渣台,就是浪军和他的同事们工作的地方。

  要上到渣台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山脚下有286个台阶直通上去,每个台阶高达30厘米,坡度将近60度,走上去,相当于一口气爬了30层楼。一般人走到一半就恨不得手脚并用了,可对浪军他们来说,这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

  “水流量大的时候,我们一天每隔两小时就必须上去一次,主要是看看隧道口的闸门有没有被上游漂来的垃圾堵上。”浪军说,“渠道里吃水线最高不能过4米,一旦闸门堵上,水位升高,就有可能漫出来。往山里走还有好几个村子,每秒十几立方米的流量从这么高的地方漫出来,是非常危险的。”

  就是在那个不足5平方米的渣台上,浪军和他的弟兄们一面要防止被山上滚落的石块砸伤,一面还要用长长的钩子,一点点地捞出被阻于倒虹吸管外的各种垃圾,小到塑料袋、枯树枝,大到死牛死羊。

  恶劣的环境、高强度劳动已令人难以忍受,不过,与之相比,寂寞才是最让人恐惧的。“这儿山大沟深,十天半个月见不到生人是常事,所以,必须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安下心来,才能把工作干好。”浪军笑着说。

  为了克服寂寞,浪军爱上了捡石头。“附近的山里我都走遍了,不光捡了很多美丽的石头,还和周边的羊倌都交上了朋友,这其实挺有意思的。”说到这里,浪军脸上洋溢着幸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浪军坚守着,不离不弃、一丝不苟,守护着倒虹吸管道,他的力量来源于他的父亲。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我父亲,他是老引大人。当年,就是他们靠人拉肩扛,一点点将引大工程建成了今天的样子。我小时候,不管多晚,只要单位有事,我父亲都会立即到现场。我工作后,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不能给他们这老一辈人丢脸。”浪军说。

  血与火的洗礼使男孩蜕变成为男人,恶劣的环境锻造出了铁一般的汉子。在这里,引大精神得以传承存续、发扬光大。一个个引大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持守着、修行着,用他们的青春、家庭甚至子孙后代换来了引大工程的安全运行;用他们的拳拳赤子之心,让这条命脉为秦王川、兰州新区、兰白经济圈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发展的能量。

  大爱无疆,有一种精神叫“引大”

  自1976年起,第一代引大人抛家舍业,走上建设工地,为改变秦王川干旱贫困面貌而奋斗。今天,他们的后辈接过了他们的旗帜,背负起更加重大的责任,坚守岗位、敬业奉献,为兰州新区、兰白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发挥着光和热。这一切源自引大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也源自一代代引大人对人民浓浓的爱意。

  高晓星生得白白净净,生于安徽的他,有几分中原人特有的细致与秀气。不过,就是这位黄茨滩水管所副所长,在大义面前却爆发出令人难以企及的勇猛。今年6月20日下午,高晓星正与同事讨论工作时,忽然有附近群众前来求救,原来是有辆电瓶车不慎落入水管所门前的渠水中。除司机外,车上还有一位老人带着自己的孙子和孙女。

  危急时刻,救人要紧,高晓星赶忙快步向出险地跑去,奋不顾身地跳入渠中。当时,正值放水期,水深近4米,渠水流量达13立方米每秒。暮春时节,水温仅有一两度。由于连日下雨,加之渠道放水已连续78天,渠道边长满了青苔,滑腻无比。在这样的条件下救人,稍有不慎可能连自己都有性命之虞。

  “我当时也来不及多想,救人要紧,哪管得了那么多?好在去得及时,那个7岁的小女孩被我救上来了。”

  凭借良好的水性和同事的帮助,高晓星终于救出了一名落水者。女孩得救了,高晓星上岸后才发现,由于渠道狭窄,自己的胳膊、腿都已经被渠道的水泥衬里磨出了血。

  如果说兰州新区是一个茁壮成长的婴儿,那么,引大工程就是为其输送乳汁的管道。

  在新区有一座石门沟水库,这座设计库容650万立方米的水库,犹如一颗蓝宝石镶嵌在山岭之间,它就是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

  这里也有引大人的身影。为了保障新区生活用水,引大人在山间谷地建设起这座水库,让大通河水流进了新区的万户千家。

  尽管拥有先进的技术,可以通过电脑对水库实现实时监控,但引大人依然没有忘记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传统,每天坚持对水库大坝进行巡查,以保障新区人民的健康生活与生命安全。

  “技术进步了,更需要掌握它的人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从单一的农业灌溉用水,到现在饮用水与农用灌溉用水并重,任务比以前更加繁重,更需要我们吃苦耐劳,用百倍努力,换取地方发展、百姓满意。”石门沟水管所所长高青荣说,“在当今社会,更加需要这种精神,试想,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辛苦、不畏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那么全社会就会凝聚成更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更多的梦想。”

  有一种精神叫引大,它的核心就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引大人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不畏艰辛、苦中作乐,终于将引大入秦工程锻造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终于将引大入秦工程锻造成为促进兰州新区、兰白经济圈发展的发展工程。在引大,这种精神已经内化为全体引大人的共同信仰,流淌于他们的血液,为他们的奋斗提供着不竭的内生动力。

(来源:甘肃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