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08:28 来源:南方日报
广彩麻色描金蚬壳形菊花双鸟碟(清道光)。
12月12日,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的“重彩华章——广彩瓷器300年精华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从馆藏和个人作品中精选出200余件(套)精美广彩瓷器,较全面地展示了广彩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
展览按“初见华丽”、“式多奇巧”、“金碧耀眼”、“探新和低迷”和“传承和创新”等五个部分全面回顾广彩的发展历程。广彩瓷器全称“广州织金彩瓷”,是清代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釉上彩绘瓷器品种。广彩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闻名于世,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彩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外销瓷品种,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它既因中国元素而吸引追逐中国趣味的西方人,又融入西洋元素以迎合西方品味,是中西文化互动和交流的载体。”展览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研究馆员黄静表示,广彩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浮沉,这次展览将带观众重走历史,深化人们对广彩价值的认识。
17-18世纪:重现“海上瓷路”往昔辉煌
广彩始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在乾隆、嘉庆年间盛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解除,海外贸易进入海关管理时期。喜好中国瓷器的西方买家大量云集广州订货,由此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此后,“外销”一直成为推动广彩变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康熙中晚年至雍正时期,是广彩的初创阶段。这时广彩的师傅和颜料大多来自景德镇,纹样仍带有较多的景德镇彩瓷的痕迹,色彩的对比度不像后来的那么强烈,来样加工的器物较少。
尽管目前国内现存的早期广彩瓷器不多,观众们仍然能在展厅看到雍正年间生产的“广彩折枝花碟纹盘”。这件盘子是一件早期的金彩作品,整个碟面以成色很高的乳金装饰。工匠制作时,必须先将黄金熔成金片,再用乌金纸间隔分叠,捶打成金箔,然后再人工研磨成糊状金粉。这件作品以金彩绘制了化蝶、织锦和如意纹,盘心绘有折枝牡丹花和菊花,画面色彩高贵而雅致。
到了乾隆、嘉庆时期,广彩瓷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史书记载:“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因广彩瓷器多外销,中国商人投其所好,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广州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再到广州珠江南岸的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现炒现卖”。广彩也进入到式多奇巧、岁无定样的繁盛阶段。
当时,欧洲“洛可可”风格与“中国风”流行正酣。广彩瓷中也出现了一批“私人定制”的高级商品,其中“徽章瓷”独树一帜。来自欧美国家的王室、贵族、社团、城市、军队首领,将象征自己身份的徽章图案,烧制于定制的瓷器上面,作为独有的标志。本次展出的“花卉纹章纹咖啡杯”上,绘了两个并排摆放的盾牌。“这个纹章非同小可,代表了男方极高的荣耀,就连他的夫人都不能分享他的纹章。”广东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研究馆员黄静说。
与此同时,为迎合西方人的审美情趣,广彩的器形也开始模仿西方银器,并引入西洋油画、版画的透视技法,大量采用浓烈的色彩和弯曲妙曼的线条。道光年间生产的“广彩麻色描金蚬壳形菊花双鸟碟”采用的不对称风格,就受到了“洛可可”风格的影响。作品上的金蚬壳形菊花双鸟碟纹饰,全部以麻色描金绘成。优美流畅的线条,反映出宽松社会的精神追求。
广彩也成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人家居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次展出的一件“广彩人物纹茶匙盘”,反映了一位清代官员的日常家居情景,这种纹饰被西方人称为“满大人”(Mandarin)的图案,是清代雍正到嘉庆年间外销瓷的典型。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国皇后”号的首航成功,从广州到北美的航线成功开通。此后,广彩的销售市场逐步转向以美国为主。与欧洲上流社会不同,美利坚民族性格更为热情奔放,尤喜金色调装饰风尚。广彩也开始大量使用金彩,因此也被称为“织金彩瓷”。这种构图丰满、色彩绚丽、金碧耀眼的风格,成为广彩的典型特色,并延续至今。
19-20世纪:推陈出新为广彩再注生机
所谓“有盛必有衰”,随着晚清国势的倾颓,广彩的创新也在走下坡路。随着优质瓷器在欧洲成功生产后,广彩瓷器的市场面临激烈竞争。从18世纪后期开始,中国瓷器面向欧洲的外销开始减少,盛行一时的“满大人”与西洋人物、风景的纹饰也终告消亡,广彩逐渐走向程式化的大批量生产阶段。
不过,在跌宕浮沉中,广彩在岭南画派的影响下,孕育出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清末民初,在岭南画家的加工下,广彩瓷器虽然上色的原料没有变化,却一改从前用彩浓烈的传统,使画面中呈现出浅绛彩和新彩瓷器的特点。广彩的绘画技法也吸收了文人画传统,呈现出清新淡雅的风气。
岭南画派先驱“二高一陈”对广彩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返穗后在广州河南开设了绘画和彩瓷的艺术室,后合股建立“广东博物商会”,以从事彩瓷绘画研究、生产为名,为民主革命活动作掩护。这些用红彩落底款“广东博物商会”或“羊城芳村化观瓷画室”的瓷器,也在本次展览中展出。它们多以人物、山水、动物为题,其中也不乏针砭时弊之作。
其中,“广彩鹿群图瓷板”为高剑父幼弟高剑僧于1910年所绘。高剑僧自幼随兄学画,与兄长高剑父、高奇峰并称“岭南三高”。由于早逝,他的作品传世不多,亲笔所画的广彩瓷板画尤为难得。“鹿群图瓷板”为圆形,墨彩描绘的六只梅花鹿,立于初春土肥草盛的田野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民国成立后,“广东博物商会”的使命便告完成,画瓷活动也随之结束。广东博物商会由于存在时间不长,且产品多已外销,留下来的作品很少。
进入民国中期,由于战乱频仍,广彩瓷器的生产大受冲击,风格也日趋保守。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广彩行会“灵思堂”在1947年移师香港,并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解散。
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的广彩发展迎来新的辉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广彩工匠走上多元化及变革之路。本次展览收录了来自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收藏的许恩福、欧兆祺等多位民间工艺大师作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作品。“这时期广彩的题材和用彩更加丰富,生产了不少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作品。”黄静介绍,大师们还会向壁画、雕塑等不同艺术门类借鉴,进行创新探索。
进入21世纪,广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彩瓷器也逐步转向工艺精品和艺术品的生产。在展厅最后部分展出的“河小狸的童幻世界”中,作者将自创的卡通形象绘在碟子上,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展现“河小狸”及其小伙伴们的“幸福生活”。
为吸引观众参与,省博在本次展览举行期间还开展了“巧手织金绘广彩”、“慧心巧思——广彩纹饰挂件DIY”等一系列互动活动,让人们在亲身体验广彩制作的同时,感受岭南传统非遗的魅力。与此同时,馆方还将邀请专家和广彩技艺传承人到现场亲自“收徒”,介绍广彩知识,分享学艺经历。
南方日报 记者 杨逸 通讯员 宋敏 实习生 林莹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