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04:39 来源:南方日报
横琴口岸。
拱北口岸。
珠澳跨境区专用口岸。
在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备受期待的24小时通关成为现实。今天零时起,珠海与澳门之间的拱北口岸、横琴口岸和跨境工业区口岸实行新的通关安排,拱北口岸开闭关时间分别提前和延后各1个小时,横琴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珠澳跨境工业区口岸于0时至7时临时向社会开放。
上述举措将进一步便于澳门与内地人员往来,促进两地交流。
这是中央站在“一国两制”高度出台的重大举措,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支持和帮助,有利于澳门保持繁荣稳定。
这是推进珠澳口岸通关便利化的一大突破,也是珠澳口岸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体现了推动珠澳合作迈向更高层次的努力,有利于开启粤港澳合作新局面。
延关的背后,是珠海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口岸建设、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的探索,也是珠海“口岸人”不断攻坚克难的实践。
作为全国重要的口岸城市之一,多年来珠海不断完善口岸建设、创新口岸查验机制,取得多个“全国首创”。展望未来,粤澳新通道口岸、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等建设及新型通关模式的应用,将构建出珠澳口岸的新格局,为区域发展和粤港澳合作创造更大空间。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林群贤 摄影:王荣
三大口岸延关是怎样实现的
12月17日晚,横琴临时性过渡口岸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值守在岗。多年的谋划与准备,高效的建设和推进,筑成了“零点前”的蓄势待发。三大口岸延关意义重大,而在其背后,珠海“口岸人”用努力与付出绘出了厚重的底色。
日夜加班施工与时间“赛跑”
10月17日,跨境区口岸改造扩建工程开始施工。从那天起,湾仔口岸分局局长朱海初就“住”在了现场。“参建各方都是三班倒,24小时日夜加班,各项施工工序平行立体施工,现场十几个工序同步施工。”朱海初说。
“时间很紧,施工条件也比较复杂。”作为跨境区口岸改造扩建工程施工总指挥,珠海建安昌盛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十一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带领施工队在48天内完成了任务。
在这48天里,施工队要完成16条旅检通道、超过10万米强弱电线路、300多个信息采集点、80多个监控镜头、36个拾音点,以及2台X光行李机、4台测温仪、7个网络机房和金属探测门、核辐射检测仪等土建和设备安装任务。如果按照正常工期计算,这需要120天才能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跨境区口岸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投入使用第六代自助通道。“第六代主要是采用了大量的模块化及嵌入式的设计,整体设备装配简洁,调试也方便,大大节省了安装时间。”王十一说。
而对于完全新建的、设计通关能力更强的横琴临时性过渡口岸来说,最大的难点则在于,必须在最后短短的11天之内同时完成新旧口岸的转场搬迁和启用运行两项任务。对此,横琴新区和珠海市口岸局联手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每天早晚各开一次总结会落实每项计划任务。
12月5日和10日,横琴临时性过渡口岸内分别开展了各单位工作系统的单元演练、旅检大厅查验系统和“一站式”客货车系统的联合调试演练,数十名旅客参与其中。在整体设备调试完成后,横琴新旧口岸在12月15日前顺利完成了转场搬迁。
精兵强将攻坚克难驻守一线
珠海市口岸局副调研员张松成是局里一名老同志了。因为业务熟练,他被安排具体负责珠澳口岸三大任务。“一接到任务,他二话没说就披挂上阵,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熟悉他的同事说,张松成身体不太好,血压一直不稳定,但每次只是稍作休息后又立刻投入工作。
在完成三大任务的过程中,有很多像张松成这样的精兵强将驻守在口岸一线,现场协调、应对紧急情况,默默付出自己的一份辛劳。
既要保证口岸的正常运作,又要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朱海初每天都要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前期线路切换中,他分别协调三家查验单位及移动、电信部门,采取先架设备用线、分网测试的办法,一次性剪线成功,为改扩建工程赢得了时间。
三大口岸延关,这对各查验单位的人力补充是个不小的挑战。在这一情况下,拱北海关、珠海边检总站、珠海检验检疫局还是克服了人力不足的困难,通过新招录人员、压缩精简机关人员等方式,共调剂了358人补充到三个口岸一线。
“能并投身到这么重要的工作中,我感到光荣和自豪。”因为此次的人员调剂,海关关员黄弘斌离开工作了13年的统计岗位,来到闸口海关旅检六科。他说,尽管会遇到业务重新学习、特别是延时通关熬夜所带来的身体疲倦等各种困难,但他已经做好充分准备。
多个“全国率先” 带来的效应
改革开放30多年,珠海的口岸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顺应历史趋势,口岸功能日益丰富;围绕城市发展,口岸规划不断升级;面对时代机遇,口岸主动创新,扩大开放。在珠澳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珠海口岸部门先行先试,不断改善通关环境,推出了多项全国领先的口岸查验机制,提高通关效率,深化通关合作。
口岸发展推动珠澳同城
人流如织的拱北口岸,开埠已有110多年历史,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见证了澳门回归祖国,也见证了珠海的发展与变迁。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也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珠海口岸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珠海先后开通了九洲港口岸、湾仔口岸、斗门客运口岸等四个一类口岸,促进和带动了全市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而在1990年至2006年期间,按全市经济区域划分的口岸规划建设布局基本完成,口岸逐步由大陆向海岛辐射,形成了一、二类口岸互为补充,东西区口岸互为依托的网络。
在随后的4年中,全市口岸进行了整体规划。与此同时,横琴新口岸枢纽、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的规划及设置方案也相继启动。
目前,珠海已有8个国家一类口岸,6个二类口岸,56个涉外作业码头泊位。其中,珠澳边境通关口岸共有4个,共开设旅客出入境通道297条,车辆通道36条。
眼下,珠海口岸正沿着深化珠澳合作、扩大珠海对外开放的路径行进。随着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关模式不断实现新的突破,珠海口岸成为连接内地与澳门的重要桥梁,也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以拱北口岸为例,该口岸日均通关人数在28万左右,最高峰达35.5万人次/日,已成为全国第一大陆路口岸。
如今,三大口岸延关再度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横琴口岸的24小时通关,加上此前深圳关口已实现的24小时通关,粤港澳三个地区连通不再因为通关时间而被制约,标志着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时代的真正到来。”区域经济专家林江认为。
也有专家指出,通关便利化让珠澳两地实现了同城化,口岸即是同城化的原点。通关便利化背后延伸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将推动珠澳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一辆车通关最快只需8秒
在通关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依靠主动改革创新,通关效率也不断提升。
澳门回归后,随着珠澳两地的经济社会与对外交流快速发展,经珠海口岸过境的车辆逐年增加。目前,拱北口岸日均出入境车流量约7300多辆次,横琴口岸日平均出入境车流量约2100多辆次。
那么,一辆车通关最快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8秒!
原来,早在2005年,拱北口岸就建成全国首创的拱北口岸客车“一站式”电子验放系统,并率先在国内采用并联“一站式”电子查验模式,实现对过境车辆进行快速验放。
在该模式下,车辆通关时间因此从人工验放的5分钟缩短到20秒,最快8秒。据市口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站式”车辆验放系统承担了珠澳两地车辆通关的主要功能。截至目前,系统已经备案车辆信息约1.8万辆、备案司机信息约2.5万人,经“一站式”通道出入境的车辆目前已经达到每天近万辆次。
同一年,珠海率先在全国启用旅客自助查验系统。旅客只需简单地刷卡、按指摸,由系统综合识别判断相关信息后,自动比对验放,整个过程只需10秒。目前在珠海所有客运口岸均开设了自助查验通道,其中拱北口岸改扩建后自助查验通道出入境118条,横琴过渡口岸自助查验通道12条,跨境工业区口岸新增自助查验通道12条。
今年,横琴口岸在全国首创分线管理,实施“‘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分线通关模式,极大提高了查验效率。
此外,珠海还在多项通关机制改革中取得突破,如实现全市港口口岸通关一体化、推进通关无纸化、推行“多点报、多点放”和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等,以环节试点、部门合作等方式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
迈入“大通关”时代
如今的珠海口岸正以崭新的格局,走向“大通关”时代,走向粤港澳合作美好的未来。
三大新项目构筑口岸新格局
继往开来,珠海口岸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止。
崭新宽敞的横琴临时性过渡口岸已经启用,而原横琴口岸收关后将进行横琴新口岸交通枢纽综合项目建设。在原址周边66万平方米范围内,一个对接珠澳城轨、轻轨,集便捷的口岸边检窗口、繁华商业区为一体的“大通关”口岸将在未来屹立于珠澳交界。
这一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建设的横琴口岸枢纽共有3层:地下1层是轨道交通,未来广珠城轨延长线、横琴轻轨、澳门轻轨都将在这里对接;地上1层是社会车辆停泊处,地上2层是通关大厅。项目规划示意图上显示,该口岸规划日通关人次达22万,计划建设97条人工查验通道和61条自助通道。
“现在的横琴过渡口岸使用期至少3到5年,旧口岸计划明年一季度开拆,而横琴新口岸交通枢纽项目计划明年上半年动工。”横琴口岸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忠隆透露。
眼下,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据了解,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旅检区、货检区、口岸办公区以及市政配套区,建成后将是我国唯一同时连接香港和澳门的口岸。珠海口岸工程既是连接珠港澳、实现三地互通的陆路口岸,促进三地交流的重要功能载体,同时也是珠海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珠海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位于珠海轻轨站与澳门批发市场之间的粤澳新通道项目建设工程正由澳门特区政府负责实施。该工程包括鸭涌河综合治理工程、口岸联检大楼及旅客专用封闭过关通道建设,预计2016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届时,粤澳新通道既可以分流旅客,缓解通关压力,还能解决口岸目前存在的交通难题,提供近2000个停车位。
未来口岸通关有望“单边验放”
粤澳新通道口岸建成使用的同时,“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通关模式也将启用。长期以来,珠澳一直实行“两地两检”的通关模式,即游客往返澳门与内地,需分别在澳门与珠海两个关口接受检查,重复检查降低了通关效率。“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实质是“两地一检”模式,即珠澳两地查验机构双方共享信息数据,旅客过关时经澳门方查验通过,珠海即无需再查,同样,经珠海查验通过澳门方即可直接放行。
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也有望采用这一通关模式,目前已向国家申报。市口岸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还将开展“单边验放”等创新通关模式研究。据了解,“单边验放”是指珠海和澳门双方对出入境人员、客运车辆的通行只“验进不验出”,一方的入境检查同时也是另一方的出境检查,双方通过资源共享、警务合作和委托执法等形式,在入境检查的同时实施对方出境的检查。
展望未来,三大新口岸将与现有口岸串联成一个贯通港澳、辐射内地的“大通关圈”,推动深化粤港澳合作,共建世界级城市群。
■记者手记
通关新政改写“双城记”
通关新政改写“双城记”
以往,“过关难”是珠澳两地人员往来的一大瓶颈,如今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破解。“外孙女每天一大早都要到澳门上学,现在拱北口岸延长通关时间,方便很多。”家住珠海的澳门人吴观卓高兴地说。
而对内地居民来说,三大口岸延关也将给他们的旅游出行带来便利。“现在旅行团哪怕凌晨一、两点到达澳门,也能即刻返回珠海。我们有更多的出发地可以选择,产品也会更丰富。”拱北口岸中国旅行社策划总监李伟天说。
“近年来持续加剧的通关压力将得到舒缓,与横琴的紧密融合也有望解决目前澳门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在全国政协委员、澳门中华总商会副理事长、澳门贺田工业有限公司行政总裁贺定一看来,珠澳三大口岸延关将进一步促进澳门与邻近地区的融合与发展。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认为,全天候通关让游客来往两地更为便利,珠海的土地空间、环境及服务配套等可以为澳门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支撑。与此同时,有地产界人士认为,珠澳两地的通关新政将吸引更多的澳门人到横琴、珠海置业。
口岸大事记
口岸大事记
2005年,国内首创拱北口岸客车“一站式”电子验放系统,率先在全国启用旅客自助查验系统;
2008年,制定《珠海市2008—2012年口岸发展规划》,对全市口岸进行整体规划;
2011年,制定《珠海市口岸总体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拱北口岸建设成日通关能力50万人次的大口岸;
2013年6月,拱北口岸改扩建工程完工;
2013年10月,横琴临时性过渡口岸启动建设;
2014年1月,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正式开工;
2014年3月,粤澳新通道获准建设;
2014年6月,横琴正式封关运作,横琴口岸全国首创分线管理;
2014年10月,珠澳跨境工业区专用口岸功能调整改扩建项目动工;
2014年12月18日起,横琴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拱北口岸、跨境工业区专用口岸延长通关时间。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