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04:35 来源:南方日报
纪念琴学大师杨新伦诞辰116周年暨2014年岭南古琴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厅举行。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谢导秀的弟子担纲音乐会演出。
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弹奏《古阜听涛》。
海珠区连续3年办古琴音乐会推动古琴艺术普及。
广州古琴弹奏爱好者超千人。
广州古琴弹奏爱好者数量超千人,古琴传承不再后继乏力。17日,海珠区主办“纪念琴学大师杨新伦诞辰116周年暨2014年岭南古琴音乐会”,由古琴艺术(岭南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谢导秀的弟子担纲演出,展现了岭南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
古琴“雅集”曾经聚无定所
早晨起床后,赵旭喝了几杯清茶,经过一番冥想打坐后,双手轻抚古琴,悠悠弹起《碧涧流泉》。28岁的赵旭现在是广州七木琴社一名资深古琴手,弹奏《碧涧流泉》已经有数年时间,在不同的心境下他弹奏《碧涧流泉》略有不同。
像赵旭一样,广州的资深古琴爱好者从2004年后缓慢增长。海珠区文化馆馆长黄会基说,2006年海珠区申报古琴非遗时,全市弹奏者不过百人。在这些古琴弹奏者中,数量增长最快的是业余琴友,从6岁到70岁不同年龄段的都有爱好者。古琴入门简单,经过两三年的学习便能成为一名及格的琴友。
古琴为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雅之一,古代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提法。在过去的二十来年间,广州曾经有古琴弹奏者难求一师的现象。来自七木琴社的宁澜清学琴已有近二十年时间,她说在信息交流闭塞的年代,古琴一直限于小圈子交流。
改革开放后,广州只有谢导秀等少数古琴专家坚持教琴和聚集琴友“雅集”(相当于沙龙)。宁澜清对这一段历史深有体会:“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下午是琴友们的‘雅集’时间,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二十多年。‘雅集’地点不尽相同,有时候在谢导秀老师家里聚会,有时候到户外公园,有时登顶白云山,参加‘雅集’的人数一般在20人左右,有的琴友特地从香港过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广州的古琴爱好者终于有了固定的“雅集”地点,海珠区博物馆(邓世昌纪念馆)向琴友们提供了场地。“每逢月末周日下午,我们到博物馆门口登记一下,说明是广东古琴研究会的会员,就可以免门票进入‘雅集’,当时我觉得这就是个不小的福利。”宁澜清回忆道。
2003年,古琴艺术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刚踏入复兴的古琴艺术发展还较为缓慢,从2003年至2009年见诸报端的报道大多有“后续无人”、“濒危”的论调。
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岭南古琴艺术研究所所长谢东笑认为,广州古琴已经进入了复兴时期,广州古琴社、古琴班、古琴馆相继发展起来,“较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星海音乐学院开了古琴选修课、大佛寺成立古琴班,2006年中大哲学系开办古琴班,2008年广州成立七木琴社”。
2004年成立的大佛寺古琴班极有特色,这是广州首个引入古琴演奏的宗教场所。大佛寺自身有梵乐团,一开始用古筝演奏,后来梵乐团希望引入古琴演奏,兜兜转转找到谢导秀指导并成立古琴班。
由于古琴的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近年来广州的高校掀起一股古琴热。中山大学是最早开古琴班的高校,2006年中大哲学系开设有古琴班。随后的星海音乐学院也有古琴选修课,其他高校师生也有自发的古琴学习小组。
连办3年音乐会推广古琴艺术
岭南古琴早在汉代便有流传。南宋末年,宋室南迁至广东新会,遗留下的琴人与琴谱《古冈遗谱》使得岭南琴学初现端倪。目前除了广州之外,新会、梅州、东莞、深圳等城市也有本土古琴文化研究协会,海珠区更是集中了广东古琴研究会、广州岭南古琴艺术研究所、七木琴社等5个古琴组织。
据了解,从2012年开始,海珠区连续3年举办古琴音乐会,推动古琴艺术普及。而在2011年,海珠区便推动昌岗东路小学设立“古琴艺术(岭南派)”传习基地。
黄会基告诉记者,2007年底该区文化馆将古琴艺术(岭南派)成功申报为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11年,由于在传播传承上的突出成绩,古琴艺术(岭南派)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项目。目前,古琴艺术(岭南派)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
黄会基说,现在全国都在推广海珠区的古琴艺术传承经验。昌岗东路小学已开办古琴传承班两届,定期练习古琴的教师10人、学生近百人,古琴合奏节目常常登上学校的文艺汇演舞台,在学校引成了极大的关注。
谢东笑说,广州岭南古琴艺术研究所的古琴弹奏老师到昌岗东路小学开课,效果不错,当地政府每年还无偿地给学校买琴,目前该小学总共购置了30多张琴。此外,每逢暑假、寒假,广州岭南古琴艺术研究所在海珠区文化馆举办成人班和少儿班。
混搭演奏“毫无违和感”
在17日的古琴音乐会上,记者看到古琴演奏既有独奏、重奏、齐奏、联奏、弦歌等形式,也有与大提琴一起上演“混搭”演奏。演奏的既有传统琴曲、岭南传曲,也有改编作品,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古琴与大提琴)和《天堂》(二重奏)等。
谢东笑解释,古琴音乐有很大的包容性,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任何人、事物、旋律都可以入琴。历代传曲可知古琴音乐创造题材分三大块:一是自然事物,如《阳春白雪》、《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二是生活中感悟,如《渔樵问答》、《鸥鹭忘机》、《山居吟》;三是历史人物故事,如《墨子悲丝》、《孔子读易》、《庄周梦蝶》、《胡笳十八拍》、《广陵散》。
“古琴音乐题材都是我们生活中能够看得见、听得到的事物,所以《天堂》这样的歌曲可以入琴。我们也经常看到大提琴与古琴重奏,这也是没问题的,因为音乐无国界。”谢东笑说。
记者还看到,演奏现场还有昌岗东路小学学生带来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古琴演奏。谢东笑说,《游子吟》弦歌的方式自古就有,“我们把这首诗编成现代能够弹唱的诗词,让小学生学习弹奏,这种改编的方式把诗歌融入到古琴艺术传承中”。
宁澜清告诉记者,古琴艺术的下一个十年发展将是带动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古琴自古就是皇室、传统文人的修身养性之器,近年来古琴跟茶道、香道、书法、太极的结合,在修身养性、怡情自得、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中扮演的修行之器的角色”。宁澜清认为,古琴文化背后是“文化”二字,内里玄机众多,未来十年里,随着古琴的不断普及,也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探讨传统文化。
岭南古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岭南古琴艺术发源于南宋末年,兴盛于清代。清代道光年间冈州(今广东新会)黄景星辑录的《悟雪山房琴谱》是岭南派的标志性谱本之一。此外,岭南琴学还有《古冈遗谱》、《琴瑟合谱》、《蓼怀堂琴谱》、《琴学汇成》、和《鄂公祠说琴》等著作,以及《碧涧流泉》、《玉树临风》、《怀古》、《鸥鹭忘机》、《渔樵问答》、《乌夜啼》等经典传曲。岭南琴派是中国古琴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主要流派之一。
近代岭南派古琴代表人物有郑健候和杨新伦等人。近代岭南派古琴琴曲的演奏手法和演奏风格与其他流派区别非常大,充分体现了岭南琴派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风格和独特手法。
本版撰文:马喜生 李宝儿 海宣
摄影:符超军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