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东莞改写音乐剧版图 音乐剧改变东莞形象

2014年12月18日04:29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东莞改写音乐剧版图 音乐剧改变东莞形象

东莞市创编的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剧照。

  2014年12月6日至2015年1月12日,由中国音乐剧协会、东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汇聚了中美韩三个国家的13部优秀音乐剧28场展演,一展国内外音乐剧的最新成果和艺术魅力。

  早在2007年,敢为天下先的东莞大胆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的设想。至今,东莞用8年时间打造了10部音乐剧,先后斩获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最高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内外9个重要奖项,“音乐剧之都”已现雏形。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王祖皆认为,东莞音乐剧做到了三个“第一”:“在全国城市当中第一个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第一个建立起‘五合一’音乐剧生产运营机制,第一个真正把创作作为中心任务,把作品作为立世的资本。”

  可以说,东莞改写了中国的音乐剧版图,而音乐剧又改变了东莞的生活习惯乃至城市形象。

  ●撰文:吴少敏 摄影:胡国球

  八载耕耘让浪漫设想照进现实

  30多年来,东莞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综合实力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跑行列。不过,东莞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短板”,时而造成外界的误解甚至过度解读。

  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东莞音乐剧发展参与者周汉标回忆说,从2000年开始,东莞市将“文化新城”确立为重要的城市定位,着力发展城市文化,提升艺术精品创作。在文化新城建设成绩的基础上,2010年东莞提出“文化名城”战略,连续5年每年投入10亿元,着力打造岭南文化精品名城等“四个名城”。

  2007年,东莞城市精品文化创作的突破口选定为在国内方兴未艾的音乐剧,确定用20年的时间,扶持本土音乐剧的创作、举办音乐剧节和引进优秀音乐剧,把东莞打造成“音乐剧之都”。

  周汉标揭秘说,诞生音乐剧的英国工业时代与“制造业名城”东莞的城市特质很相似,而且音乐剧能使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再添加一点浪漫,培育出东莞城市独特的艺术气质、浪漫情怀和丰富东莞的城市品格。

  在确定打造“音乐剧之都”的目标之后,东莞以第一部音乐剧《蝶》作为试金石,便为莞产音乐剧确定一个高度:这部投资超过6000万元的音乐剧让东莞音乐剧幻想变为现实,在北京、上海、韩国首尔等地巡演近200场,不仅收回了4000多万元的票房,还先后斩获了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特别奖”、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特别大奖以及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

  起步之初,步履维艰。东莞以“很二”的精神坚持了8年、努力了8年,让幻想接近梦想,梦想变成现实,“音乐剧之都”已现雏形。

  形成新时期艺术生产“东莞模式”

  至今,东莞先后创编生产了10部叫座又叫好的音乐剧,包括《蝶》、《爱上邓丽君》、《王牌游戏》、《三毛流浪记》、《钢的琴》、《妈妈再爱我一次》、《王二的长征》等,已经成为国内生产原创音乐剧作品最多的城市。东莞音乐剧逐渐进入了丰收期,今年则是莞产音乐剧创作的“小高潮”,4个文艺团队、企业新创作了《聂小倩与宁采臣》、《下一个出口,望牛墩》、《蔬菜总动员》和《海的女儿》等4部莞产原创音乐剧。

  莞产音乐剧代表东莞,以走市场的思路在国内外完成700多场商业巡演,平均上座率达到80%以上。同时,登上国内外重要舞台,斩获国内外多个重要奖项,例如《爱上邓丽君》获得第五届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最高奖项DIMF奖、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特别奖,《钢的琴》获得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文华灯光设计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妈妈再爱我一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事实上,东莞音乐剧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城市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政府的明确职能定位,尊重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市场规律,并逐渐形成了音乐剧生产和营销的东莞“五合一模式”,即“政府扶持、指标监管、企业承办、项目办团、院线营销”。

  “政府扶持”,主要包括政府免费提供排练场地及设施设备、补贴剧目参赛费用、奖励获奖作品、扶持剧目创作等;“指标监管”,是指政府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要求创作基地在一段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作品数量、演出场次、作品质量等;“企业承办”,是指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由松雷、保利等公司具体负责创作基地的资金投入、生产营销、运作管理并自负盈亏;“项目办团”,就是围绕音乐剧创作项目招聘演员、组建艺术团队,项目完成后团队自然解体;“院线营销”,则是通过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所掌控的国内舞台艺术院线系统和覆盖全国的票务网络体系,按市场规律组织营销,把东莞原创音乐剧作品不断推向全国、推向海外。

  东莞浓烈的音乐剧文化氛围,吸引全国音乐剧人才慕名而来。其中,三宝、李盾、影子等一大批国内顶尖的优秀音乐剧创作人和团队选择落户东莞,并先后组建了东莞塘厦、东城和望牛墩3个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三个基地于2014年12月全部升格为“国字号”中国音乐剧协会创作基地,为莞产音乐剧的创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的女主演影子选择从北京来东莞落户发展,并组建了音乐剧公司。她说,东莞的文艺扶持奖励力度,在全国地级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莞产音乐剧成为中国音乐剧“绿洲”

  艺术是一座城市的标签,甚至代言一座城市的形象。一提起电影,人们就会想到好莱坞;一谈到音乐,人们就会想到“音乐之都”维也纳;而今,在国内一说起音乐剧,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东莞。

  知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说,今年莞产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亮相韩国大邱国际音乐节,就代表中国音乐剧受到各方的关注,大邱市长权泳臻认为“这部音乐剧体现了中国的软实力”。东莞已经改写了中国音乐剧的版图。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认为,东莞音乐剧的发展成就至少体现在带来了三大改变:一是改变了东莞城市形象,它让世人看到东莞这片神奇的热土上,不单有林立的工厂,还有动人的音乐剧,东莞不是“文化沙漠”,而是“国际制造名城”和“国家文化名城”;二是改变了东莞人形象,如今的东莞人多数都树立了“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运动),请人出汗不如请人进玉兰剧院”等新观念,养成了“过一个文化周末”的文明健康生活习惯;三是改变了国产音乐剧形象,作为国内最早提出、迄今为止仍在坚持打造“音乐剧之都”的城市,莞产音乐剧有力地支持了国产原创音乐剧多方探索、取得成效,改变了人们对国产音乐剧的印象!

  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王祖皆则说,东莞自2007年确定打造“音乐剧之都”的目标之后,以敢为人先的气魄,从不动摇的精神和东莞制造的速度呈现了十部优秀的音乐剧,创建了中国音乐剧的“东莞绿洲”,对全国的音乐剧发展和繁荣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中国音乐剧应该向东莞学习,坚守中国音乐剧的阵地,辛苦浇灌中国音乐剧的“绿洲”,让“打造中国音乐剧原创品牌,开拓中国音乐剧娱乐产业”的梦想成真。

  ■数说莞产音乐剧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用10个阿拉伯数字,来概括莞产音乐剧走过的8个年头:2007年东莞在国内率先确立打造“音乐剧之都”的一个目标;东莞人以“很二”的精神坚持发展音乐剧;建立塘厦、东城和望牛墩三个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举办了四届音乐剧节,成为国内唯一举办音乐剧节的城市;探索形成了东莞音乐剧的“五合一”生产模式;合计引进了国内外60多部音乐剧来东莞上演;本届音乐剧有7部莞产小戏小品节目同台竞赛;顶住了别人的质疑和嘲笑坚持了8年,且推出的作品上座率达到8成;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超过9个;已创编了10部原创音乐剧。

  ■权威说法

  东莞音乐剧做到三个“第一”:在全国城市当中第一个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第一个建立起“五合一”音乐剧生产运营机制,第一个真正把创作作为中心任务,把作品作为立世的资本。

  ——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王祖皆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