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跨界融合引领国际设计产业潮流

2014年12月18日04:28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跨界融合引领国际设计产业潮流

  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将打造以科研、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为宗旨的新型协同平台。戴嘉信 摄

  历经5年积淀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行业标杆之后,广东工业设计城下一个5年该如何继续实现引领发展?面对全球风起云涌的新技术革命,工业设计该如何调整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设计活动日”上,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给出了答案:以“设计驱动创新 引领转型发展”为主线,实施多要素联动发展战略,通过更加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野和方式延展工业设计产业链、丰富生态链,并以设计为龙头“吸附”、“延生”其他新业态,实现区域内多业态的“跨界融合”。

  根据纲要,到2020年,广东工业设计城将新增载体面积10万平方米,入驻各类设计企业及相关机构超过500家,吸引工业设计及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000人,每年成交工业设计成果数万例。届时,该城将发展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工业设计之谷;一个充满了创新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人才荟萃之地;一个经常引领世界工业设计新潮的魅力小城。

  现状

  五年磨一剑练就全国工业设计高地

  时间倒流5年。2009年1月,广东工业设计城核心园区顺德工业设计园刚刚“开园”。彼时,顺德乃至广东的工业设计寥若晨星。在短短五年内,依托顺德以及周边的产业基础,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思路,广东工业设计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园变“城”,已发展成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工业设计服务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

  “五年来,在省区共建的模式下,我们在硬件载体建设和软件服务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有利于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发展的环境氛围。”广东工业设计城有关负责人说。过去5年,该园区持续扩容提质,先后改造并新建了“工业设计展览馆”、设计广场等硬件载体设施,为设计企业及相关机构提供良好办公条件,同时搭建了包括市场交易、金融担保、人才培训、共性技术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工业设计信息知识库、工业设计虚拟现实数据信息化服务、工业设计价值评价体系等九大技术服务平台。

  在优质软硬件的支持下,入驻企业数量节节攀升。截至目前,广东工业设计城已经吸引118家国内外优秀设计企业及机构入驻,拥有设计师人数超过1200人,基本形成了集市场调研、原形设计、外形设计、结构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品牌营销为一体的产品综合设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该园区企业创新设计产品数近6000件,400多项产品取得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及外观专利425项,并有多个作品获红点、IF、红星等国际工业设计大奖,全年设计收入约4.5亿元,直接拉动工业产值约450亿元。

  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工业设计城的建设开启了顺德工业设计产业聚集发展的新阶段,为工业设计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难得的机会和条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工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不对等关系。

  过去5年,广东工业设计城已成为广东最为活跃的工业设计品牌活动举办地,每年定期开展和承接国家、省、区的工业设计活动,其中“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清华国际艺术和设计学术月、工业设计园区权威数据发布、中国(顺德)工业设计博览会、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相继落户广东工业设计城,极大提升了该园区在全国的影响力。

  同时,在建设发展之初,广东工业设计城就高度重视引进高校的教育科研资源,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和协同创新,目前设计城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全球化、跨区域、多学科的设计服务产学研支撑平台。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国内外近百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到访广东工业设计城,该园区也先后与德国科隆国际设计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国清州大学、韩国启明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相关院系、学科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引进通道,也为未来抢占工业设计行业的制高点累积了强大的智力资源。

  在这种氛围下,过去5年,以美的为代表的顺德家电企业更加重视设计的重要意义,不仅大规模扩充设计部门的力量,而且还主动对原有厂房进行改造升级、引进高水平设计企业及相关机构。在“中国设计活动日”上,美的集团又投资30亿元启动建设全球创新中心,以此作为研发基础和龙头,探索家电产业转型创新驱动的方向和路径。

  方向

  以设计驱动创新引领产业转型

  但是,放眼世界,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风起云涌,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新时代。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设计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要求。负责起草《纲要》的有关人士说,这些新技术工具与工业设计的双向互动将日益密切,一方面提高了工业设计的效果和水平,使得设计理念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工业设计的思维和方法也将为新技术的延伸拓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回望中国,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越发重视设计的引领作用,环渤海、长三角等地的工业设计园区正围绕“工业设计”延伸产业链和服务链条,加速整合国内外高端设计资源,并展开设计人才的“争夺战”。同时,在“中国制造”强大的发展惯性带动下,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从属”、“依附”关系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工业设计的创新价值。

  对此,《纲要》指出,广东工业设计城过去5年虽然为工业设计企业以及众多设计师提供了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而且也极大提高了工业设计市场地位和价值,但设计城大部分设计企业仍处于简单“外观设计”或“微创新”阶段,真正具有创意理念和技术含量的产品设计还非常有限,这与制造业对工业设计的全方位期待以及整个社会对高品质设计产品的需求都极不相称。

  同时,与国内其他创意园区相类似,广东工业设计城采取了一种“自上而下”、“封闭园区”的建设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和经济效应,但也存在“产城分割”、“服务配套滞后”等问题,影响了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和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广东工业设计城周边依然是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区域,周边高品质的餐饮休闲、配套公寓、文娱展馆等服务设施发展滞后,还缺少城市应有的文化休闲氛围。

  面对全新的技术和信息环境以及激烈的外部竞争,广东工业设计城及园区企业该如何调整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此,《纲要》提出,未来5年,园区要以“设计驱动创新 引领转型发展”为主线,实现跨越发展和持续领先。其中“设计驱动创新”就是要通过更加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野和方式延展工业设计产业链、丰富生态链,营造创新环境氛围,增强设计创新能力。而“引领转型发展”则是要以创新设计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提升,以设计为龙头“吸附”、“衍生”其他新业态,实现区域内多业态的“跨界融合”,通过创新设计引领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建设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人才荟萃之地。

  策略

  跨界联动建设享誉国内外的工业设计之谷

  在具体策略上,《纲要》提出要实施“泛设计”与产业培育联动、吸引人才与城市发展联动、设计活动与社区建设联动、政府财政扶持与“社会影响力投资”联动等四大创新发展战略,建设一个集人才、产业、城市、社区、投资跨界联动融合的享誉国内外的工业设计之谷。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力是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负责起草《纲要》的有关人士说,产业聚人,城市留人,未来5年要通过大力发展设计产业吸引创意人才,以满足创意人才多元化需求为导向带动城市建设,营造城市氛围和完善城市服务配套,使更多外来创意人才能够留得住,成为“新顺德人”。

  对此,广东工业设计城将进一步扩容提质,拟通过旧厂房改造建设“国家工业设计实验室”、“国际工业设计交流中心”等硬件载体,同时为应对信息化、工业4.0时代的挑战,学习借鉴德国、芬兰等国的创新理念和组织模式,重点建设面向顺德“两家一花”的产业集群“创新工厂”总部。

  在软件服务上,广东工业设计城将进一步建设“公共数据平台”、“产品评测平台”、“商贸展示平台”、“人力资源平台”、“企业推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并把握“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高校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教育科研资源落户的机遇,努力抢占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制高点,建立完善面向设计城以及顺德产业急需人才的引进渠道。

  在产业生态上,广东工业设计城则将积极促进电商、智能家电、养老产业、泛家具等新型产业类别与设计实现跨界融合,实现设计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共生,相互促进、实现产城互动、多样繁荣的产业生态,打造一支以设计为龙头、产业链纵深长、业态层次多和竞争性强的“设计航空母舰”,提高整体协同作战能力。

  有关负责人说,该园区也将创新产品研发和新兴产业孵化模式,以互联网思维为参照,依托顺德继珠三角地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便捷的流通网络等条件,采取合适的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进一步有效整合设计城内部的优势设计资源,开展面向特定群体、特定需求、特定体验的设计产品及服务研发。

  金融被誉为企业运作的“血液”。广东工业设计城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创新项目支持模式,逐步改善目前单一化、“自上而下”的政府财经扶持方式,尝试引入“社会影响力投资”,即通过金融投资和公益慈善的紧密结合,整合政府、企业、基金会、风投、第三方机构等多方力量,对有利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创新设计方案给予前期的资金支持以及相关协助,有效解决设计公司的融资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打造中国工业设计界的“达沃斯”。园区也将以中国设计活动日为纽带,继续办好顺德工博会、广东“省长杯”、“清华国际艺术设计活动月”、“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扩大广东工业设计城的品牌知名度和业界影响力。

  撰文:张培发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