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只要你能发光 就有展示机会 大师风采感染激励后来者
■本报记者 施晨露
一座伟大的城市,不仅要有辉煌的建筑,更要有伟大的艺术家、大师、巨匠同行。昨晚,灯火璀璨的上海大剧院印证了这一点。
华师大中文系大二学生朱炎玮和她的同学们早早到了现场,“这是上海文学艺术奖10多年后再次颁奖,获奖者里有徐中玉、钱谷融、赵丽宏……”小朱飞快地报出一串名字,出自华师大中文系的这三位文学家,自然最熟悉,也让她不由得骄傲。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办公室的张雪峰也和同事早早到了现场。“办公室10多位同事都来了,平时的工作就是和院团、艺术家们打交道。作为年轻人,有责任传承好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本职工作与此相关,我感到很荣幸。”
上海越剧院尹派小生齐春雷在大厅等待同行。“得奖的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但我们年轻人也觉得有盼头、有信心、有目标。只要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就能得到人民的肯定。”在他看来,上海文学艺术奖为青年文艺人才提供了一个阶梯式平台,“除了奖项,还有‘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这意味着只要你能发光,就有地方给你展示和往更高攀登的机会。”
今年,43位青年文艺人才入选“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网络作家王小磊是其中之一。坐在台下最靠近获奖艺术家“荣誉席”的方阵中,他说,一整晚感触太多,笔记本上记满了获奖艺术家的感言。“书法家周慧王君的感言很打动我,她说,一辈子很简单,一辈子就做了简单的一件事——写字。我已经度过了自己创作的第一个十年,往后更多的十年应该怎么做?也许我不能像台上这些老艺术家这样长寿,也站不到这样辉煌的舞台上,我应该追求什么,到最后回顾一生时能否对自己的事业做到如何坦荡、问心无愧?今晚之后,我想更简单地写故事,写自己想写的,坚持下去。”
同样坐在这个方阵中的“当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上海京剧院王佩瑜被领奖的舞蹈家舒巧点名,“我顶不喜欢别人加‘女……’的称谓,王佩瑜唱得好,干嘛要强调‘女老生’?”台下的王佩瑜说,台上的大师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们是受培养的接班人,要时刻努力,不负人民重托。
获得杰出贡献奖的廖昌永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这一晚,既幸福又忐忑。和这么多成就卓越的前辈大师站在一起,和他们相比,我还做得非常不够。”他说,当年的山里娃举目无亲来到上海,是这座城市将他视作自己孩子一般接纳和培养,“我还有三个梦想,中国歌剧进军国际歌剧舞台,在国际比赛中演唱中国歌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只有在上海才能实现我的梦想。”
“这是文化界的大事,也是这座城市的大事”,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吴孝明说,“恢复上海文学艺术奖,为文学艺术、为大师名家摇旗呐喊,太好了!上海给予艺术家成名成家的平台,而他们则把毕生精力奉献回报给这座城市。在娱乐化甚嚣尘上的今天,为坚守艺术的艺术家们授奖是一种人文关怀,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更应该发挥关怀人文的情怀,敬仰属于城市的文化高峰,追随他们,建设心灵的高峰。”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