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明星大棚”话增收

2014年12月17日07:06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明星大棚”话增收

  编者按 2014即将过去,这一年,江苏大事不断,挑战前所未有,全省积极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迎难前行。驻足岁末,回望这一年,我们走出办公室,走向田野、街巷,走进工厂、码头……那里,有忙碌的人们,有沸腾的生活,有平凡的幸福,有大事件的欢呼。行走江苏,我们感受时代脉动,贴近人民心灵,记录他们心中的2014,传播他们书写的精彩好故事。今天起,本报推出这组走转改特别报道,我们期待您的关注,期待您的分享。

  12月16日上午9点,记者快到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的四季春农业园草莓种植大棚时,远远就望见赵亚夫正站在路边热情地招手。零下4度,长江上这个小岛的寒风特别凛冽,由于腰椎间盘突出越来越严重,寒风中,这位73岁老人的腰板显得有点佝偻。

  没寒暄两句,赵亚夫便领着记者走进一旁的草莓大棚,兴奋地说,这就是习总书记前几天视察过的大棚,当时总书记与他亲切交谈了很久,仔细询问草莓的产量和农民收益。

  说话间,又进来几个人,他们是南京康利家农业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刘绛军一照面就说,在电视上看到总书记视察了这个草莓基地,前来取经,没想到这么巧碰到了赵老师!

  农业园园主叶明兰见状,赶忙搬来几张凳子。坐在大棚里,赵亚夫打开了话匣子。

  “说起这快要过去的一年,唯一不踏实的,就是为农民兄弟服务的时间少了一点。”赵亚夫告诉记者,原因是,春天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省委省政府发出决定向他学习,参加各地的报告会用了2个多月时间。为此报告会一结束,他立马赶回来,要把时间补回来。

  赵亚夫的“根据地”,就在句容市戴庄村。10年前,他开始蹲点帮扶这个偏远乡村种有机水稻,农民逐渐脱贫,加入有机水稻合作社的农户达800多家。今年的情形又有了变化:有两名种粮大户流转了200多名社员的800多亩地种有机水稻,可是由于不能及时雇到人干农活,他们俩种植的有机稻产量比去年低了20%—30%,而零散种植的农户却增产20%。赵亚夫急了,找到他俩说,有机水稻种植不比常规水稻,要求更高,你们是不是适当减少点种植面积,比如说一人种200亩就够了。没想到这两个大户回答说,赵老师啊,就这样的产量,我们每个人还赚了10多万呢,比种常规水稻好多了,心满意足了。“看来,明年我得对这两个农户多一点指导了。”赵亚夫感慨说,土地适度经营是中央提出的大方向,但怎么适度、怎么经营,还要花大功夫。

  今年的另一件事则让赵亚夫感到很得意——他制定了一个“小政策”,打破了个别农民的“小算盘”。原来,有机水稻种植最重要的是使用有机肥,但前几年, 有些农户把合作社发的有机肥悄悄施到自家的菜地里,导致有机水稻产量降低,便有农户打起了“小算盘”,偷偷施用化肥,这会让苦心经营多年的戴庄有机大米品牌毁于一旦。两难之际,赵亚夫想出一个办法:合作社采购的有机肥在稻子播种时统一施到地里作基肥,这样,如果农民再施用化肥求高产,肥力过足,稻子就会倒伏,而合作社明确规定,倒伏的稻子不能作为有机稻收购。这个“小政策”,既能保证有机品质,又能让农民尽量提高有机稻产量。“果然,今年农户亩均增收了300多元。”

  稻子收割完毕后,12月初赵亚夫去了一趟日本,应邀参加中日韩生物多样性国际会议,介绍戴庄有机农业带来的生态环境改良情况。今年,戴庄的有机水稻田经国家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南师大生物系调查,稻田小动物物种多达127种,因为不用农药化肥,水稻田里蚯蚓、田螺、野鸡、白鹭越来越多,连老鹰都来了。水体里的蜉蝣虫类也多了,而蜉蝣虫类增多是水质变好最权威的证明。“日本专家一听就很感兴趣,对我说,日本没有这么细致的资料,戴庄的调查可以作为日本今后搞此类调查的标准。”这番话,让赵亚夫很是欣慰。

  不过,此次去日本,赵亚夫还是感到了中日设施农业之间的差距。12月7日会议结束后,赵亚夫去机场接了几名到日本考察最新设施农业技术的基层干部和农民,他们中包括张家港善港村的支部书记葛剑锋。善港村是张家港市的经济强村,也是农业大村,拥有7000多亩耕地。看到日本更为先进的设施农业,大家都不免感慨:日本大棚草莓最高亩产能达1万斤,句容最高只有6000斤,原因是日本的设施更先进:草莓大棚温度调控能力很强,冬天时晚上最低温度不低于7℃,而我们的大棚最多只有0℃,只能保证草莓花蕊不会冻伤,因此影响产量。葛剑锋说:这样的设施,其实我们也投入得起。赵亚夫一听,就说,那好,我提供技术,你们投入,张家港和周边经济发达,草莓消费量大,利用善港村成熟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可以把句容的草莓卖到苏州去,卖出更好的价钱。于是在日本,双方当场就达成了合作协议。

  太阳越升越高,草莓大棚里变得暖洋洋的。先锋村村支书聂永平这时走进来,一见记者便说,看看,现在草莓这长势,比去年还好。去年亩均毛利5万元,净利3.5万元,今年肯定更高了。“这大棚是早几年作为扶贫项目援建的 ,先是找来外地老板承包种蔬菜,没想到经营失败,老板也跑掉了,大棚抛荒了很长时间。”聂永平介绍说,去年,村里找到赵亚夫,“赵老师一次次前来指导新承包的农户,抛荒大棚变成名副其实的高效大棚,总书记来过后,更成了‘明星大棚’了。”

  走出大棚,赵亚夫对记者说,帮助农民致富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戴庄还有3000亩岗坡地没有开发,明年想引导农户种有机果树,果林里养鸡、养鹅、养羊,那片岗坡地开发了,戴庄农民收入又可以增加一大截。“现代农业,最需要的是科技,真的歇不下来啊!”老人连连感慨。

  本报记者 朱新法

(来源:新华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