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04:21 来源:南方日报
绘图:吴文锋
朱永剑
微信大大普及之后,在朋友圈点赞也成了例行任务,表达关注、支持成了熟人朋友之间虚拟关照的常态。突发奇想,为什么朋友圈只能点赞,而不能点“骂”?隐隐约约觉得以前的QQ空间都有送花和拍砖的选项,如今却都统一成了唯一的“点赞”!更加诡异的是打开以前经常上去的BBS,竟然也取消了“拍砖”的选项,也只剩下了唯一的“点赞”。
或许各位看官觉得没啥大不了的,但如果仔细想想,我们假设“点赞”和“点骂”都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态度的方法,取消了“点骂”之后,就只剩下了“点赞”,但也并不能说剥夺你批评对方的权利,你可以评论。但是评论比点那么一下要麻烦许多,所以喜欢的人或许会“点赞”,但不喜欢的人肯定也懒得去专门批评一下了。这种巧妙的规则设置,让每个人在朋友圈求赞的人满心欢喜,感觉自己的意见和生活充满了无比的认同感,他们怎么会不喜欢玩朋友圈呢?
微信朋友圈规则的设定者正是迎合了人性的特点,比如你可以发一条“粽子必须是甜的”,当然会有认同你的朋友去点赞,那些不认同的当然懒得去评论反对,这样你就自然而然的觉得自己特别英明神武,甚至认为天下的粽子必须是甜的,而偶尔出现的咸粽子就是大逆不道的。每个人都特别喜欢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形成了一个所谓“回音室效应”的东西。
人在职场,难免吸收各方面信息,我们接触的信息往往被人为的筛选过,为了迎合我们固有的偏好。而社交媒体、微博、朋友圈为了增加用户的“黏性”,也会人为的设定巧妙的规则去让人乐于去使用。这些难以言传只能意会的真相,都或多或少的藏在生活中。这些被设计的真相,造成了一个自我屏蔽的“深井”,我们渐渐成了“井底之蛙”。
前阵子和一个早年在纸媒工作的朋友,现在主要是写名为“娱乐资本论”微信公众账号的文章。我纳闷地问他,你是以擅长政经类文章而闻名,怎么投身八卦娱乐行业?他说,以前写政经总是以为只能写政经,后来和一位跑娱乐的记者比较合得来,发现要是以政经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娱乐也挺有意思,一试之下这种风格反而广受欢迎。这个小小的微信公众账号的阅读量甚至比某些媒体的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大好几倍。原来这个一本正经的严肃新闻人也可以以一种“正经”的方式来写娱乐了,甚至还找到了发财致富之路。
社会是锅粥,过了坎还有沟,要作出正确英明的决策,需要的不仅是价值观和方法论,更重要是如何获取那些你不经意间丢失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了你决策的基础,也构成了你思考做事方式的依据,而微信朋友圈上的那些赞,在不断加固的自我认同中,是否我们也不断的筑起围困自己的“深井”呢?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