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04:20 来源:南方日报
法官妈妈用特有的母性温情感化迷失少年。 王昌辉 摄
在惠州中院启用的“惠民少年法律之窗”微信号上,3名动漫形象的“法官妈妈”亲切、生动地进行着普法教育宣传,深受未成年人的喜爱。事实上,网络“法官妈妈”的背后有3名真实存在的“法官妈妈”,她们是惠州中院少年审判合议庭的3名女法官:严丽芳、于海砚和张晓燕。
在法与情之间,“法官妈妈”一面秉持法律的公平公正,一面则用特有的母性温情,感化着那些成长道路上一时迷路的少年。
南方日报记者 卢慧 通讯员 卢思莹
庭外奔波,只为感化庭上的他们
于海砚:
2013年底,一宗悲剧在一个网吧里发生了,6名14到17岁的少年群殴一20岁青年,其中一名少年小七失手用刀将该青年刺死。
2014年10月,案件到达惠州中院审理,接手案件的正是于海砚,她是三名“法院妈妈”中最早专职接触少审案件的法官。2010年,于海砚考入惠州中院刑二庭,专门负责少审工作的材料汇总,2012年后开始接触案件审理。2013年底惠州中院的少审案件开始专门由于海砚等3名女法官专职负责。
“这个案子里,由于原告提起了刑事附带民事的诉讼,如果被告的家长无法联系上,法院方面依例要先送达通知,无法送达的情况下再公告两个月,然后再排期开庭,这样需要3个月左右才能开庭”,对于小七他们的状况,于海砚感到很揪心,“这样对未成年人很不利,一方面拖长了审判期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感化被告以及给原告的家长尽快赔偿”。
尽管并非依例必须,但为了6个未成年被告人,还有一个已经破碎的家庭,于海砚开始了庭外的奔波。她找公安部门经办人询问,向案件的律师、合适的成年人询问,还数次找上门去,穷尽办法寻找6个少年的家长。功夫不负苦心,最终,6个少年中5人的家长被于海砚找到,她又马不停蹄进行了3次调解,为原告争取了合适的赔偿金额,不仅使原告撤回了附带的民事诉讼,而且还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为6名少年争取得到从轻处罚的可能。
开庭那一天,5名少年的父母在孩子们签庭审笔录的时候申请给孩子喂上一个苹果,孩子们边吃边留下了悔恨的泪水。于海砚心中也是一颤,“那一刻,觉得之前的奔波都是值得的,或许这些孩子就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而误入歧途,到了现在这一刻才终于明白了父母的关爱,一定会真心悔过的”。
温情宣判,孩子真心改过的开始
严丽芳:
“法官妈妈”严丽芳作为生活中的妈妈不太合格。女儿已上高中,平时寄宿在学校。每周末一次的相聚,也常因严丽芳带着一大堆卷宗回家加班而打乱计划。“以前女儿很崇拜我,觉得当法官很伟大,但现在我工作太忙都顾不上她,她觉得法官实在是太辛苦了”。
与之相对的另一面,是严丽芳在工作上的无微不至和浓浓温情。心理辅导——宣判——帮教视频——法官寄语……今年11月19日,惠州中院少审庭上,第一次采用亲情感化的方式宣判了一起未成年人故意伤害案件。被告人小鲍生于1996年,是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案发期间正在仲恺高新区一电子公司实习。今年2月的一天,小鲍因为喜欢同厂员工小雪,便相约到奶茶店见面。期间,小雪男友小陈与朋友小向等人恰好经过,见状便将小雪带离。小鲍见小雪许久未回遂前去欲带走小雪,遭到小陈等人的阻拦。小向见状上前从颈后抱住小鲍,小鲍慌乱中从身上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刺向小向,小陈等人见状一起殴打小鲍,小鲍持刀乱捅,并逃到附近超市,被超市保安控制。
庭审中,小鲍在监护人陪伴下与“法官妈妈”、人民陪审员、检察官、辩护人等一起围坐于圆形审判桌旁。“考虑到小鲍的案件是单人单案、主观恶意性较小,我们决定采取‘圆桌审判’的方式,目的是营造比较宽松的庭审环境,希望减少小鲍的压力”,严丽芳说。宣判前,严丽芳耐心地给小鲍做心理辅导,在宣判后还为他播放亲属帮教视频,进而进行耐心的教育,帮助其解开心结,正视自己的错误。庭审持续了两小时,小鲍当庭认罪、悔罪,亲情感化达到了最佳效果。
审判席上的温柔化解,还源于严丽芳日常工作里的用心积累,她自创的“四心”调解法为许多棘手的案件打开局面。“四心就是诚心、公心、信心、爱心,其中公心就是要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对待被调解的对象,做到这四心,没有打不开的心门”,严丽芳说。
创新思维,更多“心计”塑造亲切萌妈
张晓燕:
因为“法官妈妈”的工作繁忙,新晋母亲张晓燕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与丈夫、孩子团聚了,然而这并未影响她当好“法官妈妈”这个角色,反而让她在工作中更加悉心地关注和照料她的“孩子们”。
“张晓燕是很有创新思维的人,经常在少审程序上有创新,播放亲人视频就是她的点子”,严丽芳说。那是张晓燕在审理一个发回重审的案件时发生的事,当事的第一被告小亮内心几乎放弃了,但小亮的母亲一直努力不放弃救自己的儿子,卖掉家中所有东西,希望凑上赔偿款争取被害人家属的谅解。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晓燕被小亮的母亲感动着,她一直将小亮母亲的努力和关爱传达给小亮,渐渐地,小亮内心也燃起了希望。
从抓捕到审判近3年的时间里,小亮的母亲一直难以得见小亮,多番奔波下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于是,张晓燕想到了给小亮的母亲录一段视频在宣判时播放给小亮看。“那天看片子时,小亮的嘴角一直在抽搐。我想,我和小亮母亲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一定是他今后改造的一个好动力”,张晓燕说。正因为这次际遇,使张晓燕发现了亲情感化未成年犯罪人的新方法。在宣判时播放家人的视频逐渐成为少年审判庭的常态化环节,亲情感化在少年审判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日前,惠州中院推出“法官妈妈”的卡通形象也是张晓燕的点子,“现在已经跨入了手机微时代,很多人通过微信获取信息,而法官也不再只是高坐审判台,所以想到结合未成年人心理而创作这样一个亲切的网络萌妈形象,宣传效果更好。”
2013年底组建少年审判庭开始,“法官妈妈”们一直没有停下亲情化审判的脚步。审理至今调撤率100%,调解原、被告20人及涉民事诉讼赔偿就达90万元,“法官妈妈”们说,这是最好的成绩单。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