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04:19 来源:南方日报
霍英东研究院新大楼内将建2大科技创新平台,南沙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一批科研单位和霍英东研究院签订合作协定。
国家超算分中心落户新大楼霍英东研究院,新大楼由霍英东先生当年捐赠的专款所建。
南沙探索降低财务公司粤港澳地区战略投资门槛、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将为港澳服务、南沙国际仲裁中心引进港澳庭审模式……连日来,广州在粤港澳合作上的大动作引人注目。
南方日报记者日前从省商务厅获悉,广东自贸园区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深化粤港澳合作为重点。面对广东设立自贸区的新机遇,广州如何利用好毗邻港澳的优势?在粤港澳合作上,应该如何出牌?怎样才能利用港澳先进制度和经验为广州乃至广东的改革闯出新路?
接轨
对接港澳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去年10月,在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十余天后,南方日报记者曾实地探访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近距离目睹了自贸区的强大集聚效应。管委会综合服务大厅内人头攒动,大厅内提供的电脑围着查询具体政策的人们。而在二楼的会议室,容纳200多人的大厅内座无虚席,来自工商、外贸、金融、税务的政府部门人员正在将新政策“常识”娓娓道来,台下的企业学员端坐聆听,不时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自由贸易区研究协调中心秘书长徐明棋看来,这正是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制度改革释放的发展红利。“现在,服务业的发展并非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就能吸引过来的,服务业必然要有一个好的软环境。”
广东设立自贸区,是否将上演上海自贸区的火爆一幕?在不少人看来,首先在于通过制度改革,创造新的营商环境。
“要明白,自贸区本身不是一个优惠政策的特区。”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教授表示,自贸区应该是个改革特区,具体来说,就是以开放倒逼改革。换句话说,要实现贸易自由化,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职能改革。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这种转变和改革,其实就是要同国际的营商规则接轨。“香港就是自由港,其实就是自由贸易区,广东自贸区就是要与香港接轨,就相当于与国际接轨。”他建议,在广东自贸区的新机遇之下,广州应当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学习借鉴港澳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制度。
事实上,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正是包括南沙新区在内的广州的探索与努力。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在营商环境的打造上也没少下功夫。今年9月正式实施的《广州南沙新区条例》正是这种努力的一个缩影。
记者注意到,《广州南沙新区条例》设专章对区域合作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粤港澳全方位合作的原则和重点合作的领域,这些领域包括营造国际化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港澳地区专家和社会组织参与涉及港澳合作重大事项的决策、健康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和培训、科技创新、专业服务、人员与货物通关、人民陪审员与仲裁等。
三天前,一场由广州仲裁委员会与南沙国际仲裁中心举办的国际商事仲裁三大庭审模式之港澳现场演示会刚在广州上演。现场还发布了《三大仲裁庭审模式流程指引》。
广州仲裁委员会主任、南沙国际仲裁中心主席陈忠谦透露,南沙国际仲裁中心将引入港澳庭审模式,使涉外案件当事人可以在中心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和庭审模式进行仲裁。
事实上,除了引进港澳庭审模式,南沙在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打造上,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亮点。11月底,南沙就任命了广州首批港澳籍的人民陪审员。而从今年9月1日起,港澳律师事务所就可申请在南沙、前海、横琴三个试点区与内地律所联合建立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派驻港澳律师在内地执业,和内地执业律师一起为全国各地客户提供便利的涉外、涉港澳民商事法律服务。
正在征求意见的《广州南沙新区律师业发展扶持办法》也鼓励香港、澳门律师或律师事务所在南沙设立代表处,给予租金或购房补贴的同时,达到一定规模、年营业收入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律师事务所,还可以获得每年不少于250万元的资金扶持。这些举动也给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打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升级
最近,霍英东基金会主席霍震霆出国走了一圈,国外先进城市的发展给他带来的第一个感觉是——“南沙未来的发展空间太大了”。
“今后,从南沙出发只要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香港,人民币慢慢可以跨境自由兑换。现在很多东西都很新颖,目前不是简单地去制作衣服或鞋等产品,最重要地是靠创意,有创意就有希望能拥有一个好的环境,这是长远目标。”霍震霆略带兴奋地向记者描绘着南沙的未来。
“南沙过去是一张白纸,我们对这张白纸进行填色,将其真正打造成为一个海滨城市、优质城市。”
为南沙涂上的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是“金”色。15日,南沙金融创新15条正式发布,这也给南沙送来了大“礼包”。在这15条政策中,涉及粤港澳台合作的条款有4条,而粤港澳合作更是达到了3条,占比为1/5。对此,广州市金融办负责人认为,这将开启南沙的2.0时代。事实上,这样的利好其实也开启了粤港澳合作的2.0时代。
排在南沙金融创新15条首位的便是——探索港澳金融企业入股南沙新区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支持资质良好的信托公司到南沙新区开展业务。
媒体报道指出,根据《申请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操作规程》,财务公司的战略投资者为境外金融机构法人的,其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原则上不少于10亿美元。而据广州市金融办透露,在此政策下,未来将争取降低港澳地区金融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南沙新区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门槛。
除此之外,南沙金融创新15条,还支持包括港澳在内的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在南沙发展,探索外资股权投资企业在资本金结汇、投资、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新模式;同时,允许南沙新区内的金融机构为港澳台居民(包括机构和个人)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金融服务。
“将来还可能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打破限制。”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表示,伴随着自贸区带来的人员自由流动,港澳企业可以在自贸区设立办事处,为广州乃至内地其他区域提供服务外包,破解内地服务业缺人才的问题。
“未来香港与内地之间,将从单一的资本输出转向科技、教育、人才、资本等全方面的输出。”香港发展局副局长马绍祥在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新大楼开幕典礼上也表示,随着内地经济全面转向,逐步向高科技和绿色产业发展,香港也将加深与内地的合作。
事实上,广州与港澳在科教、人才方面也正在不断深化合作。昨日,国家超算分中心落户南沙,并将成为全国首个连通内地与香港两地大数据采集、分析、服务的领先平台,为两地科研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数据支撑。而在早前,香港科技大学也与南沙合作共建粤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
探索
开启粤港澳合作2.0时代
构筑“前店后网”的现代服务业大网络
在产业方面,广州应该如何乘着广东自贸区的东风,与港澳之间展开合作?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自贸区与保税港区、保税区等区域有所区别,与境内关内的其他“新区”、“示范区”也不同,自贸区将有更开放的环境,可以和港澳之间构筑更高水平的合作,打造服务贸易的合作平台,港澳资本以及外资在自贸区兴办企业和开展经贸合作将更加便利。
从上海自贸区的经验来看,广东自贸区也将使用“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陈鸿宇表示,兴办自贸区不再是为了获得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而是以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倒逼体制的全面改革,推进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较之CEPA协议,自贸区对港澳的开放水平将更高,与港澳之间的合作将更加广泛。
“只要负面清单中无限制的,即使CEPA没有规定,也可以尝试创新”,他认为,广东的自贸区将立足于粤港澳三方的发展特点,重点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引进或共同发展金融、物流、会展、设计、企业咨询、会计、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类服务业。自贸区要成为粤港澳共建共用、发展紧密合作的大平台,使港澳服务业产业通过自贸区这个平台和枢纽,与内地合作形成覆盖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腹地的“前店后网”的现代服务业大网络。
“有了自贸区,粤港澳之间多了一批窗口、多了一批平台,不必担心加剧相互间的竞争。”陈鸿宇说,港澳方面也可利用自贸区人员、货物、资金的快捷便利安排,开拓内地广阔的市场腹地,比如企业咨询服务方面,以前内地企业到香港不方便,自贸区设立以后,企业将可以更方便地获得港澳方面的专业服务;港澳的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人才也可以方便到内地提供服务。
郑天祥也表示,未来包括医生、律师、会计师等方面的港澳人才也可到南沙执业,而且在南沙还可以引进港澳模式实行仲裁,这对于港澳企业到南沙发展也是一个利好。
“当然,这种流动是双向的。”陈鸿宇认为,其实广东自贸区也是为“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寻找战略支撑点,通过自贸区这扇窗口,推动广东和内地的产品、资本和品牌“走出去”,与港澳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共同发展。
“这里曾经有十三行,我觉得应该把这个历史资源利用起来,可以搞一个‘新十三行’。”霍震霆提出这样一个建议。他表示,南沙所在的广州,曾经是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这里的商品通往全球,也通向国内其他地方,现在可以让这样的历史重演。
■动向
国家超算分中心
落户南沙
将成全国首个连通内地与香港大数据服务平台
南方日报讯 16日,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新大楼开幕典礼在南沙资讯科技园举行。国家超算中心广州南沙分中心和粤港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将落子于这座新大楼之内。据悉,国家超算分中心将成为全国首个联通内地与香港两地大数据采集、分析、服务的领先平台,为两地科研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数据支撑。
为两地科研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霍英东研究院新大楼由霍英东先生当年捐赠的专款所建,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新大楼设有干、湿研究实验室及中央设施等,能够满足各类研发、教学需求。
在当日的仪式上,广州市超算中心、广州市工研院、霍英东研究院正式签订《国家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建设意向书》。根据意向书,目前全球运算速度最快、信息处理能力最强的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一个分中心,将设在新落成的霍英东研究院新大楼内,从而打造一个目前全球运算速度最快、信息处理能力最强的超级计算中心的南沙分中心。
据了解,在广州工研院和霍英东研究院的支持下,该中心将成为全国首个连通内地和香港两地大数据采集、分析、服务的领先平台,为两地科研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数据支撑。
8年获得专利超过30项
笔者从霍英东研究院了解到,该研究院定位为香港科技大学面向内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总部平台,该校位于浙江余杭,广东深圳、佛山的科研机构,均由位于南沙的霍英东研究院统筹管理。自2007年落户南沙以来,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已经成功获得超过30项国家专利。目前,该研究院的在物联网研发、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研发、先进材料研发、绿色建筑与环境研发等四个主要研发方向上均有突破。
其中,物联网研发部门在今年2月推出了“玩转广州塔”APP,目前正将这一技术投入运用到“玩转南沙湿地”APP,让游客可以一次览尽湿地四季风光;在先进材料研发方面,研究院与宝马之都的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携手,发明了当前全球最高水平的超轻高强材料,下一步将应用到空客A380、汽车内饰生产等领域;在绿色建筑与环境研发方面,与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成立了“近海观测与模拟联合实验室”和“珠三角大气环境联合实验室”。
依托霍英东研究院成立的粤港科研成果转化示范中心还培育了众多创新企业,包括国内首台无人驾驶直升飞机生产的大疆创新科技和全国前沿的LED企业晶科电子等。这些由粤港两地核心技术和人员组成的企业落户在珠三角地区,不断深化两地的科研和产业化合作。
“希望霍英东研究院发挥连接粤港澳的桥梁纽带作用,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到南沙,帮助南沙乃至珠三角发展提升理念。”在当日的致辞中,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丁红都如是说。
聚集全市1/3新型科研机构
近年来,南沙区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除霍英东研究院之外,中科院“一院四所”、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广州南沙3D打印研究院等10家国内外大型科研机构,也都纷纷落户南沙。目前,全广州市21家新型科研机构中,南沙便有7家,占比达到1/3。南沙已初步形成了中科院系列研发机构、教育部属高校系列研发机构两个组团,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从而形成中国科技界的人才高地、研发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据统计,现在约有6万中高级人才活跃在南沙各个创新领域。
其中,广州市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的工研院、软件所、沈阳自动化所和先进所等四大科研平台已建成“智慧城市”“智能装备制造”“精密工程”等20个研发中心,在智慧城市等领域得到广泛示范应用。在国际合作方面,今年南沙与德国得拜罗伊大学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共建了超轻高强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等5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在科技企业孵化方面,南沙与各大高校合作建设了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华工)、广州中大南沙科技创新产业园(中大)、广州兰大晨曦信息技术公司(兰大)等科研和产业孵化平台,孵化培育了包括晶科电子等在内的一大批在国内外掌握领先专利技术的高新科技企业,引入了一批海归人才创业项目,如华晟电子固态硬盘项目、健齿生物科技项目等。
据统计,目前南沙区共有科技型企业35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一批科技中小型企业正在南沙快速成长,为全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少宏 实习生 魏申 通讯员 南宣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统筹策划:姜玉龙 谭亦芳 郑佳欣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