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一碗面条的自我修养

2014年12月17日04:15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一碗面条的自我修养

  吴 敏

  在银川一家破得不能再破的小吃店里,我的大学同学——一个身高1米85、嗓门粗犷的西北汉子一边从比脸还大的盘子里大口哧溜着面片,并满不在乎地任由浓稠得发亮的酱汁从嘴边滑落,一边自言自语道:“终于活过来了啊!”那一刻,这个男人眼中悲喜交加的复杂神情,竟让我突然想起一句文艺范儿十足的话:“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当然,作为一名标准的理工男,这位仁兄是绝对不会对着一碗面条说出这样矫情的“爱情宣言”的。同学在苏州读研究生,无论是大学食堂还是街巷小吃,在苏州,面条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甚至有人天未亮就去面馆门口排队,为的就是吃上“头汤面”。煮面的水要“急滚”,这样面才能挺而不糊;面汤至少要吊上一夜,而且一定要用老汤,这样汤汁才能鲜而不燥;再加上至少四个小时文火老汤煨煮出来带着酒糟香气的焖肉、或是爽脆红亮的爆鳝做浇头,嚼一口细细的龙须面再细细嚼一口浇头,最后喝上一口透明如琥珀的面汤,叹一声“啧啧,好吃得来”。苏州有太多老字号面馆,每家在熬制汤头、制作浇头上都有自己的秘方,就连街边不起眼的小面馆,也会有自己独到的特色,因此看似一样,口感却有细微差别,许多“老苏州”认定了一家就吃了一辈子,虔诚得如同朝圣。

  对于我这位同学来说,吃面的过程可没这么惬意,他不习惯吃米饭,只能常常以面条为主食,从此与苏州汤面开始了三年“相爱相杀”的虐恋。虽然他吃面的频率每周不下三次,但每次都要想出不同的说辞来数落一下眼前这碗面条,从最开始的“不够筋道”、“太过甜腻”到后来江郎才尽每次吃面前都要像祥林嫂似的唠叨一句:“再吃这种面条我真要死了”……其实,我颇能理解这种尴尬的心情,就像我第一次吃到广州的竹升面,虽然周围人大赞爽口弹牙,我却只能想出四个字:味同嚼蜡。

  说起来,这是一件挺有趣的事儿:虽然面条全国各地都有,但是面的种类、做法、味道却千差万别。西北面条筋道咸鲜,四川小面麻辣鲜香,湖南的面条香辣诱人,江浙地区的面条汤白味美……若要数尽每个地区面的不同,怕是可以写出一本学术著作了,若是再加上拌面、炒面这些“衍生产品”,更是能生出无数宗派。但归根到底,一碗面条的好吃与否,除了味觉上的体验外,更多的是与乡愁有关。家乡的面条口感,是咸是淡是酸是辣,塑造了我们一生的味觉基因,如同豆腐花是甜是咸的争论一样,不可调和。

  离家十年,回到家乡小城,妈妈淡淡地在厨房说一句:“回来啦?我在煮黄鱼面,你要面硬一点的哦?”雪白的汤汁,嫩得出水的黄鱼片,再加上葱末的香味、雪菜的酸味,一碗黄鱼面已经足够将时间拉回到起点,仿佛一切都是刚离开的样子,这十年的岁月都是一场梦。

  武功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招式多么华丽,而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食物的最高境界也不是色香味俱全,而是能够勾起情感共鸣。《食神》里,周星驰的一碗黯然销魂饭把为人半辈子的酸甜苦辣都放了进去,遂参悟神之道。

  超越味觉本身,带着怀念的充沛情感,沉入回忆又千回百转融化在舌尖,这便是一碗面条的自我修养。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