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落榜生入读哈佛是否正常?

2014年12月16日12:56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落榜生入读哈佛是否正常?

绘图:吴文锋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国际化?各式各样的国际班怎么选?8日到12日,第二届中美合作促进高中教育国际化校长论坛在广雅中学举行。来自全国17个省市及越洋而来的中美两国校长、学者共150人参加了论坛,对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各种问题展开观点大PK。

  对于落榜生入读哈佛是否正常、人才培养应注重创新还是基础等问题,中美校长有着不少截然不同的观念碰撞。从中,我们也能读出中外基础教育思路的异同,看到取长补短的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论坛上还倡议建立了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联盟,该联盟是以公益化联盟为平台,整合社会公益资本与资源等力量,开展公益化、国际化与多样化的合作模式。

  热点碰撞

  焦点1

  高考指挥棒有没有可取之处?

  ●美方:特殊现象有一定必要性

  ●中方:高考对培养人才有功劳

  近日,高考新方案的发布激发了社会对于遵循高考指挥棒培养人才的思考。到底这样的方式是利是弊?与会的美国校长直言,中小学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多元化、有独立追求的,应该围绕着学生的生命成长,而不应该围绕着高考指挥棒。“美国也存在过于重视标准化考试的现象,但这是不利于学生知识获取的。在某种程度上,过于追求标准化教育会导致教育异化现象。”

  不过,中国校长则倾向于认为,如果高考指挥棒能够较为科学地反映大学的人才选拔标准,那中小学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现象是正常而合理的。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何道明认为,如果选择只有高中三年的教育,那么高考指挥棒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作用是值得认可的。但是九年义务教育不一定就是为了参加高考而准备的,所以九年义务教育中应该更注重多元化教育。

  圣马特奥社区学院总院副院长栾晶认为,高考一直在改革,大家对高考的看法也是多样化的。“有时候,考试并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方式、思维、内在动力,但高考是中国真实存在的特殊现象,有一定的必要性。在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法的时候,高考也算是一个比较相当不错的指挥棒。”

  焦点2

  人才选拔标准是什么?

  ●美方:招生标准多元化

  ●中方:高考制度风险低

  谈到中国考生在高考中落榜却凭借个人在慈善事业中的表现获得哈佛大学的录取一事。美国校长认为,中美两国在人才选拔标准上是有差异的。中国校长认为该考生被哈佛大学录取只是个例,不会对绝大多数中小学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产生影响。

  上海中学校长助理兼国际班高中校长马锋说,哈佛大学录取该考生有许多因素,既有对学生学业的要求,也希望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相较之下,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比较单一的体系,同时也是一个低风险的方法。“假如美国学校招收了一个能力比较低的学生,学校有一定的资源可以去帮助他,但是根据中国现实的培养机制,招收一个能力比较低的学生并不一定可以给予足够的资源去帮助他。”

  何道明认为,每一个毕业生出去社会都会影响社会、改变社会,但是有些人在高中已经有影响力了。衡量优秀学生的标准不止一个,不一定需要用成绩证明自己是人才,可以用才能或是其他的来证明优秀。

  “美国学校的招生体系比较灵活,招生标准比较多元化,所以才能冒风险给学生机会证明自己的才能。”栾晶也认为,美国衡量学生的标准并不一定只看GPA,可能更注重行为背后的品质精神,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校长雷解民认为,该考生被录取毕竟是个例,个案不能说明问题,也不能大力推崇,如果引来大量效仿行为,将是教育的悲哀。

  焦点3

  国际人才重创新还是基础?

  ●美方:创新思维是基础的源泉

  ●中方:基础扎实才能走得更远

  “培养国际人才时,是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是注重培养基础知识呢?”面对这个问题,有校长倾向于适度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更看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校长认为应该根据学生个人的发展意向确定培养方向。

  栾晶认为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创新思维才是创造基础知识的源泉。广州四中校长陈秋兰认为,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是减值的。学习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竞争力,更是未来持续的竞争力。培养兴趣、专注、坚持等学习品质,在现实和理想中才能走得更远。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则认为,思维训练需要有基础,基础知识扎实才能走得更远。

  雷解民主张教育的个性和差异性。随着社会进步,人的选择机会越多样化,学生的发展方向也是多样化的。不是每个人都是创新型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尽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因素、家庭环境去定位发展可能更好。

  ■专访

  公办学校国际部应独立办学

  广东校长联合会会长吴颖民:

  面对教育国际化热潮下,国际课程高收费、公办学校频建国际部等社会焦点话题,曾参与建立华师附中国际部的广东校长联合会会长、华师附中原校长吴颖民对此很有发言权。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要体现机会均等,国际班收费应与体制内的学校划清界限,公办学校的国际部今后应独立办学。“但目前我们的教育国际化还在探索阶段,大家应该看得更长远,给予更多的宽容。”

  谈联盟

  “国际化教育探索各自为政,容易走偏”

  南方日报:为何要建立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联盟?

  吴颖民:目前我国基础国际化教育,是一种分散、缺少资源支持的探索,大家各自为政做得很辛苦,也没有彼此分享联络,很容易走偏方向。一些可以共享的资源也没能形成互通。成立联盟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共同努力,这种碰撞交流能寻找到一种比较好的办学模式,也有利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创新。

  南方日报:但学校之间存在生源竞争,如何能联合起来?

  吴颖民:学校彼此间确实有生源竞争,但现在彼此间的生源竞争并非主要的。如今各校的国际课程班只面对本校学生,比如说你考不进广雅就读不上广雅的国际课程。从这点来看,学校间不存在大的竞争。我想,针对国际课程建设这方面,大家合作的意愿会高于彼此竞争之间的顾虑。

  南方日报:联盟成立之后,国际部课程会如何建构?

  吴颖民:我们将利用公益企业的捐助来支持国际部的课程研发,请一些外国专家给我们介绍国外的课程、升学指导等,让的学校在借鉴国外国际教育的时候,不要把好的东西借鉴坏了。大家一起来讨论出未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属于我们中国留学生。

  谈公平

  “应让每位在校生都有机会报读”

  南方日报:有言论认为,国际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费用比较高。对于普通家庭的学生是否会造成一种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公平?

  吴颖民:这是一种误解。首先,有钱人能够上得起的学校,不能说是精英教育。其次,社会提供的教育是多样的,既有公办又有民办,既有本土化又有国际化,老百姓是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选择的。只有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机会,才能体现权利的公平。

  现阶段来说,一些民办的补习学校一个星期几百块、上千块,有些人也上不起。要说这个东西不公平?不公平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只是公办教育提供的东西,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随着国际课程的探索和发展,它会从一个少数人能享受的东西变成大众化,国际化教育的理念也会慢慢转移到公办教育的体系中来。

  南方日报:但当前公办教育办国际班,恰恰是最容易受到质疑,您怎么看?

  吴颖民:现在受到质疑的地方在于:不是所有在校学生都有机会上国际班,部分学校国际班又有财政资助。假如在校学生都有就读机会,上这些国际班能自付成本,我想这就没有什么可质疑的了。正如请家教一样,你有钱就请,我没钱不请。但是不能说因为你有钱请家教,我没钱不能有家教,就是不公平。

  谈收费

  “国际班运营成本较高”

  南方日报:国际课程班收费较高,而国家政策不允许高收费,这该如何解决?

  吴颖民:如今教育部最终的文件还没出炉,今后有些课程是与剑桥培训中心等外部机构合作涉及收费的,支付的费用或许要独立于体制外。广东目前除了外国人读的国际学校外,没有一所学校的国际部是教育部门批准建立的。而北京、上海都有很多公办学校被批准成立了国际部,而且是相对独立的,与正常的公办高中招生没有关系,这就不存在占用公有资源。

  目前对于教育国际化仍处于探索阶段,现在我们很多学校都没有经验,而且都不知道国际课程是什么样,先“拿来”,让这些教育服务机构、中介先引进一些课程,还要请一些老师,所以一定要收学费来维持运营。

  南方日报:也有人说,公办学校办国际班存在盈利空间,您怎么看?

  吴颖民:现在总体来说,优质的国际教育课程,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会有一个比较高的回报,这很正常。如果更多的学校去提供这种优质服务,就不可能维持暴利的局面。

  而作为学校,不能以盈利为中心。但不能说每年都亏,所以它要保本微利就行了。不过公办学校办国际课程,我相信应该没有谋取暴利的动机,被查出还要背黑名,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也是正常人的一种思维。

  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 实习生 张雯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