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12:44 来源:南方日报
社区服务中心不定期开展免费的社区活动。何俊 摄
社区服务中心如何实现“自我造血”,而不是单纯依赖市、区两级的财政拨款?这个话题在社区服务中心行进3个年头后,开始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11月25日《南方日报·西部视窗》报道了《社区服务中心成效与挑战并显》,对上述话题作了初步的探讨。近日,记者再次就此话题对话龙华新区多名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资深社工及基层行政部门人士。
与社区服务中心多有接触的基层办事处人士认为,自我造血既是政府对服务中心的一种期待,也是服务中心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各个中心的尝试参差不齐,但本质上讲,自我造血不仅仅是期望服务中心学会独立开辟财源,更多的是能够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我所用。
而在社工圈子里,对于服务中心自我造血的认知也不乏分歧。有人指出中心自我造血面临着财政监管困难、专业能力不足等硬伤,也有人认为,在社工队伍越来越年轻化、非专业人士批量涌入社工领域导致社工们专业素养整体拉低的背景下,谈服务中心自我造血无疑于缘木求鱼。
“自我造血主要是整合社区资源”
提到“自我造血”,往往令人直观地认为,官方是期望社区服务中心能够自己去“找钱”。
老杨并不这么认为。他在基层办事处社会事务领域工作多年,与社区各类组织、机构接触频密,见证了社区服务中心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对其运作有深入了解。他对“自我造血”的理解是,社区服务中心不仅要在经费方面摆脱对政府财政的完全依赖,而且要改变在社区工作中单打独斗、冲锋在前的工作方式,“简单地说,自我造血是要中心学会整合利用社区资源,而经费只是其中一种资源。”
为什么要自我造血?老杨说,这与社区服务中心的定位密切相关,“就这么四五个年轻人要服务社区几万人,如果不能整合资源来做事,真起不了多大作用”。现在,社区中包括各种主体,既有政府派出机构工作站,又有居民自治组织居委会,还有各种居民自组织和驻区单位、企业,搞活动、做服务,其实都可以从这些主体争取资源,比如场地、礼品、人力等等,“不能总靠着政府给的那点钱来做事,更不能总想着单干”。
龙华新区另一办事处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小李也认为,社区服务中心自我造血的过程,其实首先就是服务中心与社区其他主体、组织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服务社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服务中心获得了更广泛的人、财、物力资源,又能将社区其他主体和组织有效地纳入到社区服务体系中来,并以社工专业的理念、手法去影响、提升这些组织的服务水平。比如,新区去年以来一直在实施“活力居委会”资金扶持项目,服务中心可以与社区居委会合作,前者负责活动策划,后者则提供资金支持,两者相得益彰。
老杨觉得,到目前为止,社区服务中心的自我造血还处于摸索阶段,各个中心表现参差不齐,拿得出手的太少。他时常援引一名中心主任做的一个成功个案来向其他服务中心宣讲整合资源的重要性和社工的专业性。
一年多前,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阿新发现了社区一名年逾7旬的孤寡老人,贫病交加孤苦无依,她随后帮助老人联系到了家乡的一名侄儿,后者表示愿意赡养老人,阿新又争取到了社区一家企业和超市的帮衬,前者给老人送来了数千元的慰问金,解决了老人返乡的旅费,而后者给老人送来了一批粮油米,缓解了老人的生活困难。这件事情圆满解决,其间,社区的多个主体被调动起来,各尽所能,老杨因此盛赞其提供了社区服务中心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工专业性来解决问题的范本。
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支持
就目前来看,社区服务中心自我造血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大力整合借用社区内各种资源,但老杨和小李也都赞同中心自主发掘与向外开辟“财源”。
“香港的社区服务都是有偿的,只不过低于市场价格,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发展会员的方式收取会费等,这些我们的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尝试,同时,还可以设计项目争取公益创投资金的支持”,老杨说。
但在社区服务中心的主任们看来,在现阶段让中心自主开辟财源还存在诸多疑难。
曾经任职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多年的中级社工师刘悦认为,让服务中心去“造血”,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一,服务中心的资金来源一般包括政府、基金会、企业与自身的收费项目,但中心并非独立的经济实体,不存在对公账户,所有资金都需要经过社工机构,而最后到了服务中心手中,已经为数不多,因此中心主任们对此积极性不高。其二,财务监管问题,比如收费项目的标准如何确定,获得的资金如何使用,怎样做到公开透明?由此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这也是政府至今并未大张旗鼓鼓励服务中心自我造血的主要原因。其三,社区服务中心的专业能力问题。刘悦曾以个人之力从一知名企业获得不菲资金,用于运作一项社区项目,从头到尾刘悦都倾力参与,但她不能确定,一旦自己放手,企业是否会继续支持,因为她下属的团队专业能力还不够强。
“服务中心的许多活动都是免费的,也聚集了不少人气,但一旦发生收费,即使价格低廉,还能否吸引居民参与,能否竞争得过同类的商业性项目,真不好说”,刘悦说,由于社工更换频繁,专业能力建设踯躅不前,必然影响“创收”。
龙华一家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小杨对刘悦的分析深以为然。
小杨觉得,期待服务中心造血,这是不自觉地以香港社会工作的环境来审视国内土壤的结果。从一开始,社区服务中心就不是按照市场化的逻辑在运作,许多人甚至将中心定义为公益服务机构,体制环境与社会环境都决定了服务中心“自我造血”有点不伦不类。
“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型的行业,到现在还没有站稳就让它去”生钱“,这个会不会有点冒进?”小杨认为,相比较于自我造血,其实社工队伍的专业素养更值得关注,因为即便是要造血,依托的仍然是社工们的专业能力。
小杨告诉记者,现在,深圳要求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岗必须持有社工资格证,但事实上,许多专业出身的年轻人并未能通过资格考试,反倒是越来越多非社工专业的人士取得了资格证,转身便进了社区服务中心。“非社工专业人士加入社工队伍,对于扩大社工行业的宣传当然有好处,但是也直接影响到了行业整体的专业水准”,小杨坦言,现在社工队伍的人数的确增多了,但整体的能力水平却在呈下行趋势,而没有了专业根基,自我造血无异于缘木求鱼。
社工机构可否先行试水
对于社工机构而言,让服务中心自我造血的话题实际上应该换个视角审视。
早在2011年,社区服务中心方一落地,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军哥即从中看到了社工机构的发展前景。彼时,社工机构们普遍靠着政府购买岗位社工的资金在运作着,军哥认为,社区服务的思路为社工机构开辟了新的资金渠道。
现在,在服务中心自我造血的话题上,军哥认为这是同一个道理。“服务中心背后依托的就是社工结构,因此中心自我造血其实更多的还是机构的多元化生存。”他说,社工机构可以依托服务中心开展一些收费性的公益项目,如申请开设福彩售卖点,或者开设公益便利店,联系大供应商以低于普通超市的公益价格提供产品,并针对低收入人群或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工作岗位,这样既给予了低收入人群生活补助,又可以降低机构的运营成本等等。
在现阶段,指望服务中心去创收,的确操之过急,但可以考虑容许社工机构进入社区开展尝试,另一家社工机构的负责人也这么认为,社工机构从社区非营利性服务中的收获,同样可以用于反哺社区服务中心,比如给社工们开出更高的工资和福利,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等等,这其实是殊途同归。
南方日报记者 吴永奎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