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12:42 来源:南方日报
亲水而居,伴水而戏,那些与水相拥悠然又诗意的岁月如今只停留在老中山人儿时的记忆中,那时“金山银山”还没竖起,绿水青山是每一个中山人引以为豪的财富。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往日清冽的河涌逐渐成了发黑发臭的水沟,岐江河上也再没人嬉戏游泳。
月初,在视察雨污分流工程进展时,市委书记薛晓峰表示,随着工程的推进,不仅要让全市所有河涌从此告别黑臭,还要让中山市的一河两岸重新变成市民们游玩的“亲水乐园”。他要求,中山要力争在“十二五”末将岐江河水质提升到准三类。市长陈良贤也表示,在经济发展之后,城市生态不可避免遭到了一些影响,进行雨污分流就是为了落实南粤水更清计划,还一个优美的水环境给市民。
经过整治,目前岐江水已达到优四类标准,西河涌、白石涌、崩山涌、羊角涌等多条河涌水质已明显改善,将摘掉“劣五类”帽子。
管网改造 分开排放分类处理河涌不再“喝脏水”
近20年来,治理岐江河的努力都没有停止过,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岐江河的水质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往的沿河污水截流,基本可实现旱季污水不下河,但一到雨季,雨水就会混着污水溢出截流沟,进入河道。要使河涌不“喝脏水”,还必须另寻它法。
2011年,中山以打造岐江游项目为契机,开展新一轮水环境整治工程,岐江河水质逐渐好转,部分区域达到四类水标准,与此同时,更深层次更加彻底的整治工作也在酝酿之中。
2012年10月31日,经过了严谨的论证和反复征求意见后,雨污分流工程正式启动,对城市地下管网系统进行全面理清及改造,实现污水直排处理厂、雨水入河涌,最终将昔日优美的水文环境还给百姓。
为实现雨水和污水的分开排放、分类处理,管网改造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财力物力,虽然成本高,但其对于环境的改善作用却可惠及子子孙孙。雨污分流的管道种类包括了主干管、市政管、支管到户等。主干管即地下管网的“大动脉”,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下方,其在激活岐江水、输送污水过程中起到了最核心的作用;市政管,相当于“动脉分支”,其运力相较于主干管道低一级;而支管到户,则是延伸到每一个市民家中的雨污分流“终端”,它好比于庞大管道系统中的“毛细血管”,将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接入市政管网。
在完成市政主干网的敷设和小区支管网的接驳之后,中山的地下将形成由两个排水系统组成的雨污分流管网,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包括厨房、卫生间等排出的污水,随排污管进入市政主干管网,经过设计路线抵达各镇区的污水处理厂;而下雨天所产生的雨水,则随道路的接雨口进入雨水管,最终汇聚到河涌。
河涌整治 六大水循环四项已完成可“调水活涌”
除了各级管道外,“河涌整治”也是整个雨污分流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截污、清淤、水循环,三管齐下,才能将内河涌“变活”。
中山河网发达,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区河涌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心城区的内河涌基本都成为了“断头涌”,由于没有循环,加剧了河涌水质出现发黑发臭的现象;唯一有源头的白石涌虽然连接金钟水库和秀丽湖,但水量少,水循环也不明显。
作为河涌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城区将建设6大河涌水循环工程。如今,已规划的6大河涌水循环中,已有4个工程完工,包括西河涌水循环工程、“白石涌—发疯涌”水循环工程,“崩山涌—羊角涌”水循环工程以及“崩山涌—白石涌”水循环工程。岐江水通过水泵被引入河涌,利用压力管等工具带动内河循环,再从下游汇入岐江河,让“死水”变“活”。
市环保局曾联合水务局对岐江河沿岸排污口进行排查,统计出各类排污口286个,其中工业废水排污口7个,市政生活(含雨水)排污口190个,水闸及河涌口82个,农用灌溉口3个。而且岐江河流经中山15个镇区,岐江河流域一些非法禽畜养殖场的禽畜粪便未经处理就排入岐江河,严重影响了岐江河的水质。雨污分流工程完成后,相关部门将重点整治沿河排污企业,配合中心城区实施河涌水循环净水措施,保障水环境治理成效。
据悉,包括发疯涌、崩山涌、白石涌、羊角涌、西河涌、秤钩湾涌和莲兴涌等7条河涌的清淤工作,和白石涌沿岸26个排污口的改造、截污工作,以及西河涌水循环工程、崩山涌和羊角涌水循环工程、崩山涌和白石涌水循环工程、白石涌和发疯涌水循环工程等水循环工程,都是近年将重点推进的整治项目。
南方日报记者 王子威 孙嘉琳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