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宿迁:适应新常态,再造发展新优势

2014年12月12日07:37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宿迁:适应新常态,再造发展新优势

  今年前三季度,宿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7%,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49%,增幅持续多年居全省前列。与经济稳步增长相呼应,同期民生支出增长23.2%,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的近六成。

  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认为,宿迁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把自己放到更大范围、更广视野中去审视,才能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选准未来的发展路径,主动作为,积极应对,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新路。

  转型发展——

  打破传统路径依赖

  如何认识自身新优势?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如何推进转型新发展?如何实现民生新改善?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

  9月上旬以来,一场以“五新”为主题的大调研大讨论在宿迁展开。全市各级干部带着问题深入一线,研究制约新常态下加快发展的突出矛盾。期间,魏国强多次参加不同层面的讨论,他分析说,虽然宿迁经济总量在全省最小,发展质态与苏南发达地区有差距,但在转型发展上完全可以大有作为,通过转变方式、调优结构,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据此,宿迁提出五个“更加突出”新路径,即更加突出工业兴市、更加突出产业集聚、更加突出园区建设、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和更加突出生态环保。

  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在工业经济发展上确立“4+4”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四大特色产业,以及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四大新兴产业。

  瞄准产业集聚,招选大项目、好项目、真项目。娃哈哈、蒙牛、汇源等食品龙头企业纷纷落户,成就宿迁的国家级“食品产业园”;双鹿上菱冰箱、格力电器等家电龙头企业相继入驻,宿迁有望成为全国白色家电产业第五极。

  在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同时,宿迁提出打造四大新型产业,即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特别是推进中国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重点打造“电子商务产业集聚中心、区域性物流快递配送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定制经济创新示范中心”。

  园区仍是转型发展主力军。宿迁全市开发区以不到3.4%的面积,创造全市31%的地区生产总值、58%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的公共财政收入。

  绿色发展——

  走低碳、循环、可持续道路

  10月底,2014中国宿迁经贸洽谈会召开,“绿色发展”的会议主旨赢得各界点赞,69个环保、绿色建材等优质项目当场签约,累计投资499.8亿元。

  实现绿色发展,首先从存量企业“绿色化”上破题。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成为宿迁企业青睐的路径。仅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区的企业,近年“三废”治理投入就达3亿元。宿迁还在增量企业“绿色化”上施策。提高招商门槛,发展新兴产业和互联网经济,以高端的绿色增量来稀释现有低端存量。

  立足自身新优势,宿迁将绿色建材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四大新兴产业之一,今年已吸引10多个绿色建材项目落户,总投资超过60亿元。前三季度,全市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7亿元,增长30.5%,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26%。

  创新发展——

  擦亮改革“金字招牌”

  走进宿迁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加盟区、孵育区、评创区、联动区、聚贤区等各区布局完成,部分投入试运营。这个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培育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组织,这是宿迁在全省率先启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举动。

  建市18年来,宿迁走出一条后发快进、持续攀升、跨越突破的新路,而改革创新无疑成了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宿迁紧扣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民生导向,突出经济体制、农业农村、社会事业三大领域改革,以重点突破之功收带动全局之效。

  “以前只能到外地培训拿证,耽误生意,更浪费时间。现在家门口一站式解决,还有补贴拿。”宿迁美发店老板张峰在民营培训机构培训后,顺利拿到美发师资格证书。店里的员工也都成为“有证一族”。

  年初,宿迁率先启动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逐步放开培训、考试鉴定、发证,而政府只负责监管,向社会机构及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同时,将所有资格资质考试鉴定从各部门剥离出来,统一集中到宿迁考试鉴定中心,目前除107项资格资质涉及政府行政管理、公共安全等原因,暂由考试鉴定中心组织考试鉴定,其余462项下放给社会组织承接。

  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宿迁市级行政审批仅保留57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精简力度最大、保留项目最少的地级市之一。

  以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以及国家级成子湖片区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宿迁推动改革再发力,让老百姓享受更多改革红利。成子湖片区已有1.48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改革创新是伴随宿迁成长形成的区域优势,也必将随着宿迁发展而不断放大,成为宿迁的‘金字招牌’。”魏国强充满信心地说。 本报记者 刘守华 徐明泽 孙巡

(来源:新华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