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成 慧 朱 隽
2014年12月12日09: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人民视觉 |
父母不停地催婚甚至逼婚,亲友争相给予“特别关心” ,告别单身的路,到底还有多长?让我们一同走近那些刚刚“脱单”的年轻人,分享他们寻找另一半的心得与体验。或许,会给仍在单身的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共鸣。
广交朋友,扩大圈子
●“积极融入集体活动,结交的朋友多了,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了,爱情也会随之而来”
前不久,在北京打拼了多年的江西小伙孙清,和女友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小家。
两年前,孙清从高校毕业,进入北京一家企业做财务。虽然工作不算清闲,但由于能发挥专业所长,孙清倒也乐在其中。眼看着年岁渐长,同龄的朋友一个个成家立业,孙清开始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了。
孙清“脱单”的路走得并不顺畅。据他观察,周围结婚的朋友、同事,要么是校园恋爱修成正果,要么就是靠亲戚朋友介绍了。但说到相亲,孙清心里苦恼起来:在北京没有熟人怎么安排相亲?
本科在老家江西读、硕士在北京读,孙清形象地把自己形容为“转班生”。“在北京读书时间短,大家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一起,还没熟悉起来就面临毕业,而关系好的本科同学几乎都在老家,我一年到头在北京忙活,和同学聚会都少得可怜,更别提让同学给介绍对象了。”
熟人安排相亲的路走不通,孙清着实郁闷了一阵子。“工作出差机会少,每天上班面对的是固定的同事,路上擦肩而过的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回到家看着空荡荡的房子,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难道我要这么一成不变地生活下去?”
一年前,在亲友提醒下,孙清想到了扩大交际圈子。“既然要找另一半,我希望找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于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始拓展。”孙清说,他平时爱好足球,但喜欢足球的女孩不太多,于是把目光转向了汽车和历史。
“我添加了几个车友群、历史知识群,一般群里朋友们聊天我就不掺和了,如果群里有人组织活动,只要我时间方便,一定报名参加。”孙清说,积极融入集体活动后,结交的朋友多了起来,生活多姿多彩的同时,爱情也随之而来——他与妻子正是在一位车友组织的活动上结缘的。
相比熟人介绍的相亲,车友组织的活动让孙清感觉更加轻松。“与‘查户口’似的相亲见面相比,我更喜欢参加聚会、郊游等活动认识朋友,大家心里没什么负担,围绕共同的兴趣爱好,特别能聊得来,相处起来也就自如很多。”
回首两年来的“脱单”路,孙清总结出了自己的“门道”——多参加活动,多结交朋友。“从刚毕业时每天往返于公司和家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再到后来参加活动,我的生活圈子扩大了不少,结交更多朋友,才有更多机会认识志趣相投的另一半。”
放平心态,顺其自然
●“婚姻和人生是否成功的关系已经没那么大,完善自己,脱单就在不远的将来”
33岁的年纪,在如今的婚恋“市场”上,应当说已经没有了年龄优势,但李巧仍不觉得自己是“剩女”。
高挑瘦削的身材,姣好精致的面容,细腻善良的性格,温暖知性的声音,加上体面的职业,不菲的收入——在外人看来,是这些给了李巧自信,可她坚持认为自己胜在心态。
“二十七八岁时,爸妈总跟我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旁敲侧击到直接逼婚,各种戏码轮番上演,搞得我压力非常大。逼不得已,我就跟爸妈保证要在30岁前把自己嫁出去。”
在这种急切的心态下,家人、朋友安排的各种相亲,李巧都去参加。“见过的人真是形形色色,有的是对方觉得我不错,可我觉得他不合乎我的要求;有的是我觉得还可以考虑,可对方却没了音讯。”
就在这不断的错位中,李巧30岁的生日过去了。“那两年其实我挺痛苦的,相亲总是不成,让我越来越觉得有点不自信了,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什么问题才嫁不掉。身边总没有人陪伴,我觉得自己越来越‘独’,好像都忘记了该怎样跟异性相处。闺蜜们一个个结婚生子,聊心事的人越来越少,孤独感让我的挫败感更强。”
可是,当给自己限定的结婚“截止日期”过了,李巧却发现心态慢慢地放松了。“现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婚姻和人生是否成功的关系已经没那么大,没有人会因为不结婚就被认为是失败者。爸妈似乎也习惯了我的这种生活状态,也开始顺其自然,不再像过去那样催我了。”
心态变了,生活方式也跟着变了。不再“游走”在各个相亲饭局之间,李巧开始静下心来读书,晚上去小区的健身房跑步,周末或者去上和自己工作相关的培训班,或者和同事、朋友去郊游。“我并不是放弃了寻找另一半,也不是像网友说的不再相信爱情,只是想换一种寻找的方式。想要别人爱你,你得先好好爱自己,不是吗?”
放平心态之后,李巧发现结识异性的机会反而比过去刻意追求的时候多了。而且这种相处是慢慢熟络起来,不再像以往相亲那样简单直接,更容易发现彼此的优点,放宽心理上的“容忍度”。
今年夏天,安心工作的李巧升职了,被公司派去进修。在同学里,李巧遇到了生命中的那个“他”。每天一起上课下课,吃饭锻炼,平静融洽的相处让李巧觉得自己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沉浸在幸福中,李巧由衷感叹:“其实,你等的人就在不远的未来,不用急着往前赶,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
包容体谅,打破框框
●“我们需要的是天长地久的温暖相伴,而不是跟想象中的人谈一场空恋爱”
试婚纱、订酒席、发请柬……临近年底,杨芸在工作之余为自己的婚礼忙起来 ,用她自己的话来形容:28年来从没这么忙碌过,也从没这么幸福过。
从北京某高校毕业后,杨芸顺利进入江苏南京一家银行。“选择回老家工作是为了离父母近些,以便多尽尽孝心,没想到家庭是团圆美满了,但从工作的第一天起,父母就开始催着我找男朋友。”
从小到大,杨芸一直是街坊邻居眼中的乖乖女,再加上名校毕业、工作稳定、收入较高,杨芸成了父母的骄傲。也正因此,在择偶标准上,父母与她“约法三章”:大学要一本毕业、年龄不能比她小、工资不能比她低。
但对于找男朋友,杨芸和父母的看法有些不同。“可能以前青春偶像剧看多了,一直以来,我理想的另一半应该是高大帅气、温柔体贴、才貌双全的那种类型,和他谈一场浪漫温馨、轰轰烈烈的恋爱。”
在父母和自己的双重标准下,杨芸开始参加亲友安排的相亲,前提是对方要符合自己的这些标准,哪怕其中有一条不符合,杨芸也会想方设法婉言谢绝。几个月后,杨芸经人介绍遇到了一位名校毕业、名企工作的相亲对象,不仅完全满足父母的标准,人也长得斯文帅气,笑起来给人感觉很温暖。“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讲,我遇到了一位品貌俱佳的‘暖男’,但慢慢相处下来,发现对方和我在价值观方面有些冲突,渐渐也就没有联系了。”
就这样断断续续过了两年,杨芸参加了不少相亲,却始终没有遇到理想中的那个他。“那段时间我几乎对人生绝望了,也开始怀疑自己,直到和一位结婚不久的同事聊天后才醒悟过来,我设置这么多条条框框,按图索骥地去找,是不是有点过于理想化了?”
调整好心态后,杨芸干脆把父母的“约法三章”和自己的理想标准抛到脑后,只要有亲友安排相亲,就积极参加。不久后,经同事介绍,她认识了现在的爱人。“他在事业单位工作,相貌普通,如果按照我以前的标准,这个相亲活动我肯定不会参加,但当我放下心里所谓的条条框框后,接触起来反而轻松自在多了,相处时间越久,发现对方不仅宽厚温和,而且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身上的闪光点越来越多了。”
婚期将近,杨芸庆幸没有由于固守以前的标准而错失有缘人。“从读书到工作,一路走来我已经习惯了优秀,对另一半要求也会提高,但就像人们常说的,从来没有一种工作叫做‘钱多、事少、离家近’,爱情和婚姻更是如此。我们需要的是天长地久的温暖相伴,而不是和想象中的人谈一场空恋爱。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用各式各样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半,相互包容、相互体谅,总能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延伸阅读
网友眼中的 “落单”生活
@夜莺的羽裳:在没遇到正确的对方之前,不妨先做好自己。
@扬州的小杨:与其尝试刚牵手就分手的“速食”感情,不如踏踏实实来一次相伴一生的婚姻。
@徐海棠:收入低、压力大、工作忙……“脱单”路上,障碍真不少!
@啄木鸟:只要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其实剩下也没什么,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精彩。
@天天小女:人活一辈子,跟着自己的心走最重要,不要在意年龄到没到,自己感觉幸福就好。
@纳兰若:这么多人剩下,一部分原因是要求太高,或者觉得自己还有机会找到更好的,结果等着等着,自己就老了。
@上官若非:独自一人漂在大城市,很多时候感觉很孤单。
@北漂的小马:毕业后一直单着,自己心里着急。尤其是父母催促的时候,心里的焦虑就又会多几分。
@橙子猫猫:时间自由,外出自由,单身挺好,享受单身时间吧!
@请叫我米小姐:“脱单”,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做起,积极行动起来。
(尚 文)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12日 18 版)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