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邓小平”在这里诞生

2014年12月11日08:05    

原标题:“邓小平”在这里诞生

lijingming_副本.jpg

此文为中国文明网微信订阅号特约来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起铜陵,人们的脑海里产生的第一印象就是“铜都”,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支铜产业股票都产自铜陵。其实铜陵是一个风光秀美、文化璀璨的新兴城市。不要说那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的铜官山、五松山,也不要说盛产凤丹的凤凰山,更不要说那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天井湖,还有那星罗棋布的古采冶遗址和铜都八景,时时刻刻都在向我们述说着铜都的辉煌。

  一个城市吸引人,不因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街道,而是繁华喧嚣之余能获得安宁、疲倦落寞之际能感受温暖的地带。一条古老的街道,一幢别致的建筑,甚至是一个街头小吃,都是城市的文化记忆,都是以城市“乡愁”的名义烙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文化民俗村

  一个周日上午,结束晨练后,我信步来到天井湖畔的“安徽民俗村”,在一楼不显眼的地方,是黄庭坚的第26代孙黄百新先生创办的“新宝斋”。黄老已年过八旬,须发皆白,慈眉善目,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20多年前,他倾尽家资,历经千辛万苦,为铜陵修建了一座“山谷碑林”。

  黄老是黄庭坚的裔孙,何以落户铜陵?在与黄百新聊天中,我找到了答案。

  公元1080年初夏,黄庭坚从扬州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前往江西太和县上任。当船行至铜陵江面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江面上波涛汹涌,黄庭坚便令船工赶紧靠岸,锚泊避险。船工将船驶进铜陵玉带河入江口,泊在余家桥桥洞内避风。黄庭坚下船上岸,一面广泛接触勤劳淳朴好客的铜陵人民,一面饱览铜陵的山水,铜官山的神奇、五松山的清幽、天井湖的碧波、玉带河的旖旎……都深深吸引黄庭坚,他还写下了《阻风铜陵》等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怀。

  再后来,黄庭坚的次子黄相多次向父亲提出要走出家乡,看看外面的世界。黄庭坚思虑再三,认为儿子说的有道理。那么,迁往何处呢?黄庭坚把去过的地方一一想过,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铜陵。铜陵地处江南濒临长江,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更重要的是铜陵人淳朴友善,实乃居家置业的宝地。第二年春天,黄相便举家从修水迁往铜陵,900余年过去了,黄姓由一户繁衍至今已三千余户,数万人之众,成了铜陵的旺族。铜陵确实是钟灵毓秀、宜居宜业之地,我们钦佩黄庭坚当年的眼光。

天井小镇

  若是周末,我会去天井湖畔的天井小镇走走,探望黄百新老先生,和他闲聊。若有外地的朋友来了,我也会首选安徽民俗村,带他们去游览、考察。座落在天井小镇里的安徽民俗村是一幢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剪纸、泥塑、扎花、脸谱、百工坊、糖稀画等应接不暇。黄老的“新宝斋”就在安徽民俗村一楼百工坊的后面。年愈八旬的黄老痴迷网络文化,将自己家传的篆刻功底延续在网络用语上,厚重的檀木上刻着黄老独家设计的“老鼠爱上猫”、“神马都是浮云”“你懂的”等时尚俏皮的设计作品,还刻着他的网名“半车斋主”。墙上陈列的作品,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90后的“火星文”,从民俗文化到网络文化,五千年的文明都在眼前。前些天,黄老还特意跟我说,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设计成别致的印章,送给前来欣赏的每一个观众。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黄亚洲曾先后二次到铜陵采风、讲学、创作,他在《铜陵是座岛,浸在树海里》写道:“天井湖与翠湖每天都让这个城市睁大水汪汪的眼睛,涟漪推动着云彩……我只穿过几条街巷,就闻到了一百种树木的香气……铜陵是座岛,浸在树海里。多情的树木,使这个城市拥有体香。我在铜陵的这几天,一直在叶脉上爬来爬去,快活得像一只甲虫。”黄亚洲先生2012年9月来铜陵时,曾拜访黄百新老人,他在黄老的“新宝斋”驻足良久,他说无论是木雕、石刻、还是书法、印章,都接地气,有风骨,是真正为人民创作的文艺作品。

  工作闲暇,我站在19楼的办公室窗前远眺,由远及近,看见奔腾不息的长江,翠绿的滨江生态园,小桥流水的南湖,美轮美奂的天井湖,还有湖畔的天井小镇、安徽民俗村,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像一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水墨画,像这个城市伸出的一双热情的手,迎四方宾客,送一片热忱。

  我想,铜陵的魅力不仅在于湖光山色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在于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接地气,融民心,化为城市的精神,在历史中传承,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中滋生暗长,最终以城市血脉的形式缓缓流淌。(铜陵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敬明)

(来源:中国文明网)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