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的做法,是一种引领和示范” 部分外地评委谈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
■本报记者 施晨露 李君娜
龚和德:获奖者来路宽,体现了海纳百川
“我很震动。”83岁的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清楚记得11月26日为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初评来到上海时的情景。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今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此后一直对上海戏剧十分关注的龚和德说,“我对上海文艺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但看到整整16版参评人的介绍,还是被震动了。上海真是一块文艺的高地、宝地,人才济济、星光灿烂!”
龚和德是初评阶段戏剧组评委,“讨论会开了整整一上午近3个小时,大家充分交流了意见。我捏着参评人的介绍反复看,其中不少候选人是我的校友,他们为上海文艺、为中国文艺作出了这样高的贡献,我真为他们高兴。上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只要溶进上海的文化环境里,是金子就会发光,就能发出更耀眼的光。”戏剧领域中,获得“终身成就奖”的尚长荣来自陕西,“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陈少云来自湖南,对此,龚和德赞赏:“获奖者来路宽,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环境。中断了12年重新评选,面要更宽一些,人选更多一些,最终的评选结果合乎上海的实际,上海的确是一块人才高地。”
12月4日,龚和德再次来到上海,30人组成的终审评委会对5个组别推选出的30位候选人进行最后一轮评审。龚和德印象很深,与初评不同,组委会没有再对候选人做任何介绍,评委会也不再进行讨论。“我觉得程序设计得有道理、很公正。”终评会现场,每位评委都十分认真。83岁的龚和德,84岁的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著名词作家阎肃,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驻会副主席徐沛东,三人常常临时开起了“智囊小会”,投出每一票都慎之又慎。
阎肃:一个庞大厚实的人才作品基础
“我对上海文艺界比较熟悉,非常尊重上海的文艺成就。上海各个行当、各个方面,人才多、大家多。上海文学艺术奖的评选中断了12年,回顾起来,更是一个庞大、厚实的人才和作品基础。不管是评奖工作的组织者还是每一个参与的评委,都本着对世界、对历史、对同行、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认真投入评选工作。 下转◆2版
仲呈祥:彰显了中国特色的文艺道路
“上海推出这样一批服务于、奉献于人民,创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民,以人民为导向的优秀艺术家,正是彰显了一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走中国特色的文艺道路。”
许江:强烈感受到上海文化底蕴实力
“上海的城市文脉中还具有自我塑造、向上流动的文化特质。在上海的每一代艺术家身上也带有上海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质。这也是这个奖项恢复和评选的重要意义。” 详细报道刊2版◆ (上接第1版)艺术家的作品和人品是衡量的标准,评选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即便是最终与奖项擦肩而过的艺术家也可以为自己感到骄傲,而获奖的艺术家更加被注入动力,站到了必须奉献、必须前进的新起点。”阎肃说。
“人才太多、名额有限,评奖难免留下遗憾”,龚和德同意阎肃的观点,“就拿戏剧来说,上海京昆沪越淮各剧种门类全,加上曲艺、杂技,都有非常杰出的代表性人物,组委会将所有参评人的简历通过报刊向全社会公开介绍,让老百姓知道,本身就是一种褒扬和肯定、激励,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次上海文学艺术奖还设立了‘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对富有潜力的青年文艺家未来的学习、演出,打造剧目、业务提高提供支持和机会,设想十分周全。”
仲呈祥:彰显了中国特色的文艺道路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文艺界都在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值此之际,上海恢复评选上海文学艺术奖,表彰和肯定在当今取得重要成就和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扶持中青年创作人才,在文艺日趋繁荣和多样化的今天,在文艺的高原上努力铸造和推出高峰,无疑是一项重要举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艺术家是靠作品立身的,作品靠独到思想和审美发现铸魂。上海推出这样一批服务于、奉献于人民,创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民,以人民为导向的优秀艺术家,正是彰显了一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走中国特色的文艺道路。上海的做法,是一种引领、开创和示范。全国各地都能这样做的话,何愁文艺的百花齐放、真正的春天不到来?”
“在评选中,所有评委都坚持一条原则,‘质量第一、不分门类’,我以为,这是主持了最大的公道。作为参与评选的评委,我对这次评奖的结果感到由衷高兴和衷心拥戴。相信艺术家会满意,人民更会满意。”仲呈祥说。
许江:强烈感受到上海文化底蕴实力
上海,对中国美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来说并不陌生,作为本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审评委之一,这次还是带给他不小的触动。“这份名单让我强烈感受到上海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实力。”许江以他最熟悉的美术领域为例,“比如进入最后终审名单的画家中,方增先早年是从中国美院出去后再到上海发展的,他的艺术成就和上海分不开。贺友直是中国画界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这个堪称‘中国连环画第一人’的经典作品《山乡巨变》,是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必读作品。还有陈佩秋先生,她有着对传统国画深度理解的智慧,也是中国传统精神的守望者。无论他们中的哪一个人获奖都是实至名归。”
在许江看来,作为上海文学艺术最高奖项的上海文学艺术奖,不仅对于上海意义非凡,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这和上海的城市特质有着直接联系。许江直言:“上海的城市文脉中除了海纳百川的多元包容度外,还具有自我塑造、向上流动的文化特质。在上海的每一代艺术家身上也带有上海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质。这也是这个奖项恢复和评选的重要意义。”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