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8日03:27 来源:北京日报
人物:矫伟华(国家大剧院保安)王翘楚摄
“这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人物是亨德尔和巴赫……”矫伟华的介绍带着点儿河南口音,但参观的几位姑娘似乎并不介意,她们饶有兴趣地随着他的引导细细参观。
不是剧院的导游,也不是展览的解说员,矫伟华只是一名小保安。但每每有人走进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他都会主动上前为大家讲解。
国家大剧院已开业6年多,矫伟华在这座庞然大物里也学习了6年多。大剧院音乐厅、戏剧厅、东展厅、西展厅、艺术沙龙他都工作过,走到哪儿就解说到哪儿。为多少人解说过多少次展览,他自己也数不清,只知道,为大家解说是他最喜欢做的事儿。
乍看到一个身着保安服装的小伙子主动上前解说,许多参观的人瞬间都会有些诧异,但听了他的讲解,人们很快就愉快地接受了,还不时夸赞他讲得好。
出生在河南许昌的矫伟华学历并不高,但他是个地道的“书虫”,下了班很少出去逛,不是一遍遍看展览、背展词,就是在宿舍里看书。
“我最爱看《红楼梦》,看了不知多少遍。”在解说时,他会用“梦”里的细节丰富自己的解说。前段时间在为大家解说作曲家马斯卡尼,说到作曲家的命运时,“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脱口而出;看到东展厅正在展览的两幅荷花图时,他又会吟出“留得残荷听雨声”。
不满足复述展板的内容,矫伟华时常会加上一些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讲到贝多芬时候,他会说起小学语文课本里学过的《月光曲》;在极限明信片展中谈到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时,他会加入几个月前看到的汉剧展览的资料,“西方古典音乐已经有500年历史了,它和诞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也就是1615年的中国汉剧的年龄差不多……”一下子拉近了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听到大剧院的解说员为参观者解说有新的内容,他都会用心记下来,不明白的地方就去虚心请教,就这样一点点积累着。对一些信息的熟悉程度,他并不亚于大剧院的专业解说员。
一次,有游客问起音乐厅里那架巨大的管风琴,“那可是镇厅之宝,是由6500根从德国进口的发音管组成的。”其他剧场的情况,他也和专业解说员一样熟悉,“歌剧院能够容纳2398位观众。舞台能够推拉升降转,向上可以升到27米。”
尽管矫伟华的解说并不太专业,还带有较重的乡音,但却给许多大剧院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大剧院厚厚的展览问卷中,观众给他打下了一个个满意的对钩,留言是清一色的鼓励和感慨,“小保安讲解得认真又敬业。没想到这里的保安懂得这么多!”
听到了不少赞扬,但矫伟华对自己并不满意。前不久一位老年人称赞他解说得不错,他却说,“一见了外国人就张不开嘴了!”热心的老观众还教了他几句简单的英语。
矫伟华知道自己学历不高,许多音乐知识都不懂,成为国家大剧院一名专业的解说员,对他来说也许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我还是想继续努力,做得更好一些,再多读读书,再学一些英语,能够和前来参观国家大剧院的观众分享更多的美好艺术。”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