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4日07:36 来源:内蒙古日报
“校训第一个词是做人,做人最重要的是心中有大爱。”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的教师秦焕生,刚刚送走一届毕业班,在他的班主任工作中,校训中“做人”二字在他的班级里落实为爱心教育。
2011年新生开学不久,秦老师发现班里一名学生,经常剧烈头疼,他立即将这个孩子送到医院治疗。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无法正常学习,只得回家。这个学生家境贫寒,一家人租住在清水河,父母工资微薄,弟弟身有残疾。秦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发动师生为他捐款。“不在于捐多少钱,重要的是唤起孩子们的爱心,学会关爱别人。”
秦老师的“弘毅20班”里有很多学生是来自旗县的,这些孩子家在几百公里之外,大多只能住校。每逢中秋、元旦等节日,秦老师就组织他们在食堂里一起包饺子过节,孩子们的心里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这样的故事在秦老师的班里还有许多。
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建于1903年,悠悠百年,漫漫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上世纪90年代,在对历代校园文化精神进行提炼的基础上,呼和浩特第一中学总结出了“做人 为学 健体 发奋 有为”的10字校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格物致知,塑造高尚的人格与道德,现代文明社会同样需要科学的求真务实,校训回答了我们要怎样培养学生,培养怎样的学生的问题。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追求科学真理,完善人格道德,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于秀娟说。
在呼市一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名、班徽、班歌,这些都是由各班的同学们共同讨论共同制订的。秦老师的班叫“弘毅”,意为刚强而有毅力,班训是博学笃志,大气大为;“焱翎14班”的班徽是全班同学共同设计的,烈烈燃烧的火焰组成的“14”是两只振翅欲飞的火凤凰,他们班以“高飞鸿鹄远,博古更通今,雅志遇良友,优学登荣名”为座右铭。
每一间教室的外墙上,都描绘着孩子们纯洁的梦想,那里有他们理想的大学,有他们欣赏的名言,有他们成长的心得,有他们青春的合影……
校训,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孩子,内化为他们实现心中梦想的精神动力,也高屋建瓴地引导着学校的教育方向——让学生轻负担、高质量学习,从而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呼市一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导·学·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导,即学案导学、问题导思、疑难导讲、主干导练。学,即课前自学、小组互学、班级群学、课后固学。评,则包括个体自评、小组互评、班级群评、教师点评。
这一模式的运用,营造了全新的课堂文化。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积极引导,师生融洽相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小组学习让学习成为乐趣,同学们畅所欲言,形成了一种宽松又不乏严谨,活泼却不失轻松的学习环境,原来学习也可以变得趣味十足。”高二年级的一名学生说。
学生的成长,还不仅仅限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市一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形成了8大类50多个社团和10多个俱乐部,社团成员600多人。“在一中,我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学校致力于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指导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些都成为我今后发展的宝贵财富,受用终身。”今年考上了内蒙古大学的冀鹏颇有感触地说。
(来源:内蒙古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