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05:05 来源:甘肃日报
民勤湖区:扶贫开发走出新路子
“念羊经,发羊财,种草养畜奔富路”,说的是民勤望东湖镇下润村群众刘世荣的脱贫致富之道。今年44岁的刘世荣,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疾病,不能干重体力农活,又加上自然条件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去年以来,刘世荣学着邻居开始种草羊。当年把家中10亩承包地全部种成了饲草,饲养基础母羊50只,承包沙漠治理,实施梭梭嫁接肉苁蓉20亩,家庭年收入3万多元,家里老式家具换成新式家具,危房变成了崭新的砖房,还装上了太阳能,洗上了热水澡,日子过得甜甜美美。
刘世荣仅仅是湖区农户脱贫致富的典型之一。2011年以来,民勤县坚持“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模式,结合湖区实际,找准扶贫开发主攻方向,依靠科技发特色品牌,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形成扶贫开发规模优势,使湖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至2013年,累计脱贫13115人,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比2011年1958元增加1297元,增长66%,初步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目标。
民勤湖区位于石羊河流域最下游,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汇处,共有红沙梁、西渠、东湖、收成4个乡(镇)、85个村,6.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6088人,贫困面38%。该区域濒临沙漠,自然条件差,是典型的生态性贫困区。受水土条件的限制,农业种植以棉花、茴香为主,结构单一,亩均产出效益低;养殖业管理粗放,羊只品种落后,养羊业效益低下,这是湖区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为使湖区贫困群众尽快脱贫实现收入倍增目标,民勤县制定了《关于加大湖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支撑肉羊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 “三大主推模式”:一是“棉草羊”242模式。在西渠镇、东湖镇、红沙梁乡等水质条件较差的村社,实施“棉花+饲草+肉羊”经营模式,即每户2亩棉花、4亩饲草、20只基础母羊。二是“瓜草羊”332模式。在收成乡、西渠镇等水质条件相对较好的村社,实施“瓜菜+饲草+肉羊”经营模式,即每户3亩瓜菜(包括温室瓜菜)、3亩饲草、20只基础母羊。三是“药草羊”563模式。在沿边沿沙村社,实施“肉苁蓉+饲草+肉羊”经营模式,即每户5亩肉苁蓉、6亩饲草、30只基础母羊。引导农户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因户制宜拟定增收计划,着力培育富民产业,不断增强贫困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农户生产经营效益最大化。
民勤县把种草养羊产业作为湖区农民收入倍增的主要内容纳入乡镇年度责任书考核。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集中力量倾斜支持湖区发展肉羊产业。依托退牧还草、畜牧良种补贴、产业扶贫等项目和县上的草畜产业扶持政策,扶持养羊户种植饲草、建设养殖暖棚、改良肉羊品种、补栏扩群;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支持政策,引导农民通过承包、转包、租赁等方式使土地向草畜产业流转,使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获得增值,使养殖大户、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企业取得闲滩空地的使用权。
目前,民勤县主推“三大模式”发展草畜产业已成为湖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兴畜致富已成为湖区群众的自觉行动。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在巩固、充实、扩群已建养殖小区的同时,每乡镇每年扶持建成养羊500只以上的养殖企业或养羊小区1—2个。至2016年,每村至少建成1个养羊500只以上的养殖小区,推进湖区养殖生产方式由传统前庭后院养殖向园区化养殖转变。以勤锋滩养羊工程中心等种羊繁育基地为龙头,以现有的养殖小区为依托,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良种羊繁育企业落户湖区,促进湖区养羊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转变。大力优化肉羊品种,加快肉羊改良步伐,基础母羊以寒蒙二元杂交羊和小尾寒羊为主,公羊以杜泊为主。按“3+1”模式配套养殖,即30只基础母羊配套1只种公羊。力争通过5年,实现湖区肉羊品种优良化。引导农户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发展种草养羊产业,形成“户户种草、家家养羊,一家一户小群体、整村整社大规模”的湖区养殖业产业格局。
2011年以来,民勤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731万元,扶持建成地膜棉花5万亩,地膜茴香2.5万亩,温室蜜瓜2万亩,特色林果10.21万亩,扶持贫困户1442户,建成养殖暖棚386座,引进小尾寒羊、湖羊等种公羊777只,种植饲草4300亩;建成“棉草羊242模式”“瓜草羊332模式”“药草羊563模式”三大模式示范点15个,新种饲草1万多亩,新增养殖暖棚0.56万亩,贴息扶持中天羊业、成功农业等23个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1.07万户。同时,该县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广“储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及“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营销组织,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片区建立原料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该县湖区初步实现了农业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向畜牧业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大田和传统种养为主向设施种养为主转变,草畜产业已成为湖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勤县以“两后生”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科技培训项目为支撑,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科技致富本领。2011年以来,共培训“两后生”2110人,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以农业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为12058个贫困户每户印发《特色林果业栽培技术手册》和《肉羊獭兔养殖技术手册》科技培训教材24116册,累计完成科技培训0.74万人次。以推进科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为抓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20名林果实用技术人员,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聘22名县级农民技术员,聘用249名村级农民技术员和110名村级科技助理员,建立了“县有首席专家、乡有专业技术员、村有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明白人”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产业基地和农户技术服务全覆盖。
民勤县以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为目标,以青土湖等风沙危害区域为重点,累计完成工程压沙24.55万亩,新增人工造林面积59.3万亩,封沙育林(草)25.1万亩。按照探索建立“国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的要求,制定出台沙区及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办法,积极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等沙产业,完成沙区承包治理经营35万亩。正新村149个农户划分沙漠4600亩,全部完成了梭梭嫁接肉苁蓉,户均肉苁蓉收入达到3000多元。西渠镇制产村5社的何德荣,注册成立了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梭梭人工嫁接肉苁蓉的沙产业。目前,合作社2000多亩梭梭全部完成了肉苁蓉嫁接。
民勤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富民产业培育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集中力量支持湖区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1.6亿多元,实施了东湖镇雨圣村、正新村,西渠镇号顺村、首好村,红沙梁乡建设村,收成乡珍宝村,南湖乡麻莲井村等7个整村推进项目,建成通村油路80.8公里,新建饮水安全工程4处,解决了20个村、146个社、1853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高低压线路90公里、危房2493户、校舍7所、1.3万平方米,改建村卫生所21个、村文化活动室15个,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1870户,建设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6个,建成新农宅1024套,收缩移民1024户、3739人,并配套了水、电等基础设施,建成了彩门、文化墙、村民活动中心、休闲广场、农家超市和卫生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该县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湖区移民搬迁,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县上整合利用湖区生态移民安置、以工代赈等项目,累计投入2300多万元,建成夹河乡移民点、红沙岗工业移民小区2处县内移民点,完成县内移民623人,省外劳务移民2000多人,成功地探索了湖区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马顺龙
(来源:甘肃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