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02:14 来源:河南日报
11月25日,平顶山白庙乡杨村的王大娘在自家
院子里浇花。⑤3 本报记者邓放摄
杨村过去的低矮泥瓦屋。⑤3
□本报记者李晓玮党文民
11月25日,郏县冢头镇陈寨村,屋舍俨然、街道清洁,母仪河垂柳依依、水流清清。78岁的村民李春花沿着河边的健身步道,与记者一起缓缓而行,谈家乡、说变化。
几年前,母仪河还是个污水横流、荒草遍地的垃圾沟,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们清理垃圾,扩宽河道,这里才重现流水潺潺。
陈寨村南面传说是汉文帝母亲薄姫的陵寝所在,汉帝孝母、亲尝汤药的故事被列入二十四孝故事,在村中尽人皆知。清洁家园、改善环境时融合“孝”文化,村民们觉得理当如此。母仪河上架起“孝义桥”,河边专为老人修建了健身步道,孝道故事的宣传画处处可见。虽有保洁员打扫公共区域,但村民每月都有一次集体义务劳动,房前屋后的卫生情况更是纳入“文明家庭”的评比。
与陈寨村不同,舞钢市尹集镇张庄社区里粉墙黛瓦,翠竹拱门,庭前院落,颇有些江南风味。
张庄村地处丘陵,原村民散居各处,改善人居环境难度大。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将发展观光旅游与改善人居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请清华大学专家规划设计了融合徽派与豫派特点的村庄建筑。
人们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着人。正在街头清扫落叶的保洁员邱建功说,刚搬来的时候,村民们还随手乱丢垃圾,“现在,连几岁的孩子都知道要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
整洁舒心的环境,让这里的青山绿水更加吸引人。村里有26户农民建起了农家宾馆,一年收入至少五六万元。
与张庄社区相距不远的尚店镇瑞祥社区,有个从淅川搬来的南水北调移民村。一排排小楼整洁舒适,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利用塘坑改造的景观“小丹江”,更是一解移民的乡愁。
“村里有支保洁队,每周三次来清运垃圾。”村民邢文举指着一个垃圾中转站说。
其实,尚店镇是传统的三县交界的商贸区,农历逢“单”有集,脏乱混杂。为改善环境,镇里聘请了保洁公司负责卫生,垃圾日产日清,对商业街实行全天巡查管理,规范各类摊点、摊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平顶山市委农办副主任张山林说。距离镇区较近、基础较好的村庄,纳入镇村一体化建设范畴;对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空心村”进行整合,建设辐射多个村庄的中心村,集中居住,提供完备的公共卫生设施和服务;对于群众没有搬迁意愿的老村,集中进行环境整治,清理积存垃圾,改善环境卫生。
目前,平顶山市已经累计投入19.4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仅2014年,就投入5.2亿元;完成1631个整治村,占行政村总数的
84.4%。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平顶山一个个干净整洁、富有特色的村庄,正徐徐展开一幅幅优美的画卷。③9
记者感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件好事,要把好事办好,除了在财政投入、机制保障方面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外,还要避免“一风吹”、“一刀切”。
广大农村资源禀赋不同,民风民情不同,经济实力也不同。只有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同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融入乡村的日常工作中去,才能够建成“个个不同、各美其美”的宜居美丽乡村,真正留住我们的乡愁。③9
(来源:河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