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徐小平:做好蓝领要有一种习惯
徐小平在“研究”仪器。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
■本报记者 徐蒙
如今,国内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而转型的关键离不开人。“学技术哪家强”只是个娱乐段子,但中国技术工人怎么变强,却是个必须关注的严肃话题。
技术蓝领徐小平的名字最早见诸报端,已是10多年前。他的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伴随着中国制造业蹒跚起步到飞速奔跑。徐小平的身影在制造业发展的不同时期留下不同印记,他创造一系列“蓝领奇迹”的同时,对技术,对人才,对行业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
还是要念一次大学
最近,徐小平忙业务的同时,也正忙着准备本科毕业论文答辩。54岁的他,终于就要大学毕业了。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学以致用,成了这位技术蓝领整个职业生涯的写照。
“还是要念一次大学。”徐小平说。尽管他经历过很多专项培训,比如到上外学德语,到德国学技术,但五年二工大在职本科,还是他第一次参加系统性的大学学习。对徐小平来说,念大学绝不是为念而念,不是要一张文凭给自己镀金。“过去单项培训教给我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读了大学,能帮助自己形成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实践。”徐小平说。
徐小平从来不是迷信书本,甚至年轻时还认为读书未必比得上干活。1978年恢复高考,徐小平子承父业,觉得修机器最有劲。但随着工作实践,徐小平意识到没有足够的知识走不远。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学,学德语时的“疯劲”和“拼劲”广为人知。但徐小平的学,总跟现实问题捆绑在一起,所以他学得有劲,也有用。在本科期间,徐小平年纪是同学中最大的,但做试验做分析,总是最快完成的一个。
“我的毕业论文关于数控机床,题目就从生产线上的实际中来,导师认为这篇论文有前瞻性,可以申请专利。”手上早有数不清专利的徐小平,说起大学老师的评价,颇为自豪。
笔和纸不该离身
徐小平马上要本科毕业,在大学里是学生的身份,而在他的行业里,又是一位带出一批批优秀弟子的“老法师”。
“现在我们的制造业很发达,但比一比国外,一线制造工艺还不够精细,技术不够严谨,数据不够充实。”谈到干了一辈子的心爱行业,徐小平是一名挑剔的严师。
近期业界有个说法,在全世界热议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时,德国人不事张扬,悄悄地把制造业升级到了4.0时代。说起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徐小平坦言差距不小,而不小的差距由点滴细节产生:德国制造业从业者不论工人还是工程师,都特别讲究用数据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从不讲“大概”、“差不多”,严谨是一种习惯。
“我们的职业教育,不仅仅应该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培养这种习惯。”徐小平介绍了一种反映习惯的细节:德国工人口袋里笔和纸是“标配”,虽然现在计算机普及,但生产线上不可能拿着电脑干活,但带上纸笔,遇到情况,就能随时记下数据。有了数据,才能分析,才能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
“十几年前的笔记本我现在都能找出来,有的纸黄了,碎了,但翻出来看,还是很有启发。”徐小平说。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