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行一升一降再释改革信号
↓ 下调存款贷款基准利率下压企业获取资金成本
此次通过下调利率,明确表明 一种态度:当前的市场贷款利率水平是不尽合理的,监管方决心要把 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往下压,从而稳定 实体经济增长。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
↓ 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为全面放开管制奠基础
我国已基本具备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的基础条件。此次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进一步扩大,不仅有利于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为未来全面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央行有关负责人
本报记者 杨群
中国人民银行昨天宣布,决定自今天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
央行同时宣布,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
稳增长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这样的幅度不算小。
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在经济增长有下行压力、结构调整处于爬坡时期、企业经营困难有所加大的情况下,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对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有所降低。解决好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对于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指出,此次降息,已不仅仅是简单降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更在于对市场形成一种未来利率水平将向下调整的引导,影响市场预期。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融资成本较高,此次通过下调利率,明确表明一种态度:当前的市场贷款利率水平是不尽合理的,监管方决心要把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往下压,从而稳定实体经济增长。
今年以来我国采取的货币调节措施,例如定向降准,一直被视为是“微刺激”,此次降息是否改变政策取向?央行相关负责人强调,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非对称降息引导融资成本下行
此次降息,央行采取的是非对称降息手段,贷款利率下降幅度大于存款利率下降幅度。对此,专家指出,非对称降息将使存贷差进一步收窄,是对传统利率调整方式的改善,将会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倒逼金融机构创新转型。
央行相关负责人指出,实践表明,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是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目前央行仅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逐步健全,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自主定价和风险控制能力明显提升,我国已基本具备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的基础条件。此次政策调整正是把货币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方式,进一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此次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体现了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及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从贷款利率角度看,基准利率对于金融产品定价仍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此次较大幅度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将直接降低贷款定价基准,并带动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定价下调。
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拓宽
央行此次还宣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这是自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后,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若商业银行用足上浮区间,则上浮后的存款利率与调整前水平相当。同时,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也进一步拓宽。
此外,结合存贷款基准利率各期限档次的使用情况及其重要性等因素,央行此次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进行了简化和合并,不再公布五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并将贷款基准利率简并为一年以内(含一年)、一至五年(含五年)和五年以上三个档次。
央行人士指出,此次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进一步扩大,不仅有利于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为未来全面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准利率期限档次的简并也有利于金融机构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培育和增强定价能力建设。下一步,央行将密切监测、跟踪评估各项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并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和改革所需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适时通过推进面向企业和个人发行大额存单等方式,继续有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不断增强央行利率调控能力和宏观调控有效性。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