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这里的工厂,能让人自由深呼吸

2014年11月20日08:03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这里的工厂,能让人自由深呼吸

  近日,东陶(福建)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主攻陶瓷卫具生产的企业,位于长泰县银塘工业区。厂区遍植绿树红花,厂区外,则是工业区统一规划的绿化带,层层簇拥着厂区。

  陶瓷马桶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是石材的破碎与球磨,这个过程本应震耳欲聋。但是,站在厂房里,基本上听不到噪音。“球磨车间被建在地下,加装隔音墙、消声器,隔音集尘效果较好。”公司员工洪诗诚解释道。

  之后,原材料经调制进入铸坯环节。在铸坯车间,窑炉采用液化天然气作燃料,产生的废气基本上没污染,尽管如此,废气仍要经排气洗净塔过滤,才能排放。

  在生产车间,每一个水池都有两个水龙头。“马桶铸坯与干燥挤出来的水,我们处理之后二次利用,可用于厂区拖地、马桶冲水。”洪诗诚说,“物尽其用”是东陶的习惯。

  “我们通过生态建设与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让工厂摆脱‘污染制造者’的标签,让人在这里能自由深呼吸。”洪诗诚说。

  事实上,这样“绿色”的工厂并非仅此一家。在长泰,生态与工业实现了融合。“生态是长泰的名片与品牌,能更好地吸引投资,工业与生态同样可以和谐共进。”长泰发改局局长刘春明如此概括长泰的发展思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长泰便走上生态发展的道路。然而,发展过程中难免有弯路。

  “种树不等于保护生态。”刘春明说,上世纪90年代初,长泰曾大力鼓励发展经济林,并引进巨尾桉等树种。然而,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侵略性,“巨尾桉就像天然的抽水机,造成土地板结,水分流失严重,造成种植区水源枯竭”。

  除了弯路,更有隐痛。由于财政困难,长泰曾对接厦门,落户一家电镀企业,尽管带动了GDP的增长,却是以生态与资源为代价的。痛定思痛,长泰从中总结出的经验是“发展应该保持清醒,保证投资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近年来,长泰不断试错,也不断纠错。去年,长泰投资2.3亿元,进行六大整治工程,深化推进生猪养殖、农村垃圾、桉树种植、工业排污、石材整治、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如今,作为国家生态县,长泰的森林覆盖率达64.5%,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以上。

  “环保”成为入驻企业的重要入场券。2012年,长泰建立工业项目联合会审机制,严把项目引办第一环节。“要进入长泰,企业须先提交一个科研报告,由各部门联合会审。”刘春明表示,企业入驻长泰需连闯三关——产业关、环保关、经济效益关,“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不以项目大小论英雄,而要以生态环保论好坏”。

  为此,长泰清退和婉拒了一批投资超过10亿元的大项目。厦门宏发电子,是国内最大、世界第四的继电器制造厂商,曾计划投资18亿元在长泰建设生产基地。然而,宏发难过会审关。“生产电镀环节存在污染,企业又一直无法拿出解决办法。我们不得不放弃合作机会,收回土地。”刘春明说。

  此外,长泰还以景区的标准建设工业园,形成56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带。“政府指导将绿化工程纳入建厂规划,投产前,绿化工程就完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环保措施,更有利于打造生态工厂。”洪诗诚说。

  “正是因为坚持生态立县,长泰才走出‘小县大工业,小县大生态’的发展成就。”刘春明说。2013年,长泰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4亿元,同比增长16.7%;财政总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19.93%。未来,长泰将合理布局产业,继续发展低碳产业,让生态与工业共谱协奏曲。

(来源:福建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