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专车纠纷” 考验管理理性

2014年11月20日07:03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专车纠纷” 考验管理理性

  就热议已久的“专车服务”问题,南京市客运交管处明确表态,允许这种营运形式的存在,但私家车、挂靠车不可以加入专车服务,信息平台不得为非租赁企业所属车辆提供信息服务。这意味着,“专车纠纷”尘埃落定,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却远未停歇。

  “专车服务”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本质是互联网企业借助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进军传统产业,争抢市场蛋糕,重组利益格局。正因为其新,很多方面都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即便南京有关方面对“专车服务”作了规定,但还是有些具体问题未能解决,比如,软件服务平台的义务和责任问题,汽车租赁企业的监管问题,等等。对新事物怎么看,考验公共管理部门的理性与智慧。

  数据显示,今年租车行业销售规模已达380亿元,预计未来仍将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租车市场的渗透率为0.4%,远低于日本和美国。这就是说,国内租车市场是块“大肥肉”。同时,国内出租车普遍实行出租车公司从政府部门获得经营权,司机出资购车、承担运营费用并按月上缴费用的承包经营模式,具有很强的垄断性。

  其实,在很多国家,开出租车跟开饭店、食品店一样,只要符合准入条件,遵守一定的规范,进进出出完全属于个人自由。由于市场竞争充分,行业效率很高,价格公平合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黑车”。然而,在我国,“黑车”却总是被视为洪水猛兽并且屡打不绝。专家一再呼吁,改变这种现象,唯有推进改革,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然而,改革就意味着利益格局调整,就有可能遭遇既得利益者的阻拦。今年初,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斥资十数亿,进军出租车呼叫市场。不久前,一些软件服务平台企业又推出“专车服务”,这些举动,都是互联网企业借力新兴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挑战与颠覆。颠覆的过程可能和风细雨,也可能“血雨腥风”,站在传统租车企业面前的新型互联网企业,可能是“鲶鱼”,也可能是“狼”和“大鳄”。

  面临新与旧的对垒与冲突,面对新兴技术的冲击和挑战,理性的态度不是一味地说“不”,采取种种手段阻挡,而是要致力于设立游戏规则,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做好裁判。对企业而言,理性的态度则应是“与其被冲击,不如去冲浪”,与其试图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须知应对挑战的最好办法不是去消灭和阻挠对手创新,而是做好做强自己,不断创新创优。

  可以预见,“专车纠纷”只是互联网时代新兴产业挑战传统产业的一个缩影。将来,这样的冲击与事件将越来越多。对公共管理部门而言,应该高举改革与法制两面大旗,像当年邓小平同志对待“傻子”瓜子“看看再说”的态度一样,把是否有利于促进市场充分竞争、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和社会福利、是否促进法治社会的完善作为决策的立足点,不规范的让它规范起来,不健全的让它健全起来,甚至像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只要合理,一时不合法的就让它合法起来。如此,则难题不难解决,善治不难达成。

(来源:新华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