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国企领导者:“老板作风”使不得

崔士鑫

2014年11月17日15:2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老板,是旧时人们对私营工商业财产所有者的通称,其特点是在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里说一不二,打工的谁也奈何不了他。

在制度健全的现代企业尤其是股份制企业里,有绝对权力的“老板”已很少见。然而,在部分国有企业,少数领导者却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滋长了 “老板作风”。他们不尊重职工的正当权利,不愿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动辄以“停薪”、“下岗”恐吓职工,引起了职工的不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稳定。

国企干部的“老板作风”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企业自主权”不是“领导自主权”

天津一家企业原董事长、总经理不经厂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更没有征求职工代表意见,就擅自动用厂里巨额资金作外汇期货交易,结果造成2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使一个好端端的企业从此一蹶不振。

陕西一家国企要搬迁,职工对分房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产生很大意见。厂工会主席在征求意见会上提醒厂领导多重视职工呼声。没过几天,个别厂领导就以机构精简为名,将工会与团委合并,工会主席、副主席等6人被迫待岗 ……

这种事例并非一例两例。近年来,国企自主权逐步扩大,但是,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企业自主权就是少数领导干部的“自主权”,他们打着“厂长负责制” 的旗号,以“老板”自居,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思想淡漠,对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搞个人说了算,作风简单粗暴,滥用职权。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主权扩大后,相应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机制没有建立健全,企业党员的干部作风建设没有跟上,导致决策不民主、缺乏监督,权力高度集中、无人制约,企业管理混乱,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职工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老板作风”带坏了厂风民风

部分国企领导干部“老板作风”,不仅表现在决策不民主、个人说了算上。

既然以“老板”自居,又有“老板”的权力,就要有“老板”的待遇,“ 老板”的排场。少数国企领导干部把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经过一代代干部职工艰苦努力而创下的国有资产,当成自己的个人财产,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追求享乐,喜好应酬,随意挥霍。不管把企业经营得如何,个别人眼光总向少数喜好排场的私营企业主看齐,甚至瞄上了某些国外“老板”的标准,在房子、车子等待遇上搞攀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深圳市某信用社原主任邓宝驹就是一例。他挪用公款,出手大方,比少数私营企业主有过之而无不及,先后养了“二奶”、“三奶”、“四奶”、“五奶”。“五奶”原是被台商“包”起来的,他竟能以公家的“财力”横刀夺爱。从他认识这位“五奶”到亡命外逃的近800天里,他花在她身上的钱多达1840 多万元,平均每天2.3万元!

这一事例虽属个别和极端,但却充分说明个别国企干部“老板化”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遇到了困难,改革任务繁重。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与企业职工的利益休戚相关,企业职工希望能参与企业的管理,更希望企业的领导者能与职工同甘共苦,再创辉煌。少数企业领导干部耍“老板作风”,决策不民主、行为不廉洁甚至搞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活动,只会引起职工的不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依靠职工办企业”并未过时

要搞好国有企业,有两个中心环节。一是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政企分开,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二是理顺企业与职工的关系,确立和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作为国企领导者,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企业自主权扩大后,能根据企业实际,健全和强化企业的自我监督约束机制,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而不是搞“一言堂”、“家长制”,自己来当“老板”。

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并未过时。尤其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团结职工,群策群力,克服困难。企业的改革举措,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都应及时提交职代会讨论,统一认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应当认真实行厂务公开、职工民主评议和考核干部等制度,把企业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置于广大职工的监督之下,让广大职工真正成为企业主人。这比起少数人当“老板”,将更有利于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人民日报》2002年5月9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