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亦桓
近日,北京市纪委对农村基层“小官巨腐”展开专项整治。此前,中央第二巡视组指出,北京市乡村干部腐败问题凸显,“小官巨腐”问题严重。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因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以及征地补偿衍生出多位“千万级村官”。(人民网)
政不达者为腐,行不端者为败,历来人们对于腐败都是痛心疾首、切齿腐心。反腐应该反出决心、反出狠心、反出恒心,最终反到老百姓心坎中去。党中央近段时间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然而虎皮已然晾干,苍蝇却依旧“漫天飞舞”。“千万级村官”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苍蝇如若一日不除,势必将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破坏基层和谐,流毒于世,危害恐怕远胜于老虎。
那么,“千万级村官”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在笔者看来,无非是一个由“地头蛇”演变为“贪吃蛇”的过程。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官不在大,有权则灵,位不在高,在位就行”。小官能巨贪,关键在于手中有权,并且官小权力大,俨然是“地头蛇”、“土皇帝”。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这些“地头蛇”往往利用职务之便,凭借着“山高皇帝远”的有利地形,再搭乘农村土地转让、惠农政策等东风,纷纷“借机上位”。由于基层监督上存在盲区,或者是上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曾经那些“探出”脑袋来“试试”的“地头蛇”逐渐的尝到了腐败的甜头,最后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贪吃蛇”便由此养成。
试想,“地头蛇”之所以如此“嚣张”,便是因为没有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权力的过于集中导致“泛滥成灾”,这就有力地印证了那句话,“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对症下药,治“小官巨贪”重在治权,而治权的关键又在于“依法治权”,即把那些“不合规”政治行为拉回到法制化的轨道上来。人事管理公开化,物资分配规范化,项目审批制度化,行为不脱轨,权力行使依法进行,“第三只手”便无从下手。
当然,要想实现“三化”,让“地头蛇”们不再拍桌子做决定,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基层来说,我们缺少的并不是监督这场春雨,而是雨过后,很多地方地皮还没打湿。监督盲区的存在,让“地头蛇”们根本感觉不到来自监督的压力。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实行“扫雷式”监督,细化到人,落实到点。苍蝇太小,网必须密,这样才能确保他们时刻感觉到头顶有根高压线,“动”辄得“咎”。
“灭苍蝇”不同于“打老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各地应该完善机制,健全法治,落实监督,做好打一场“灭苍蝇”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