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08日07:05 来源:内蒙古日报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他们勇于担当、牢记使命、认真履职,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新闻工作者。
人物一:雷蒙,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雷蒙团队负责人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节目录播间,上个月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节目男主持人提名奖的雷蒙,正在为新一期节目录播作准备。“曾经,有30户业主与呼和浩特市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产生纠纷,以往遇到类似问题,很多业主会采取上访的方式,有的则更加极端比如上街堵塞交通。那期节目中,我带着30户业主一起前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法院。分管立案工作的副院长当面讲解了诸如‘打官司贵不贵’‘打官司慢不慢’‘打官司难不难’‘官司打赢后执行难不难’等大家关心的问题。通过这期节目,我们实现了引导大家在遇到事情时要有依法维权观念的目的。”雷蒙说,虽然做民生类节目、尤其做问题报道压力会更大一些,但通过节目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那种幸福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人物二:杨帆,内蒙古日报社汉文编辑部记者
从事经济报道多年,杨帆采写刊发的涉及重大经济现象解读、重大经济问题分析、重要经济热点扫描的报道多达数十万字。内蒙古为什么提出“8337”发展思路?“8337”发展思路对内蒙古有哪些意义?“作为党报记者,我们有责任在新闻报道中把这些问题给读者说清楚,为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做出自己的贡献。”杨帆说。提及《“8337”:承前启后的新谋略》《转型发展迎战经济下行》《“五个结合”能否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由他采写的经济类重头稿件,杨帆笑着说:“很多人觉得从事经济新闻采写很枯燥,我却乐在其中。记得上大学时,我就对政治经济学特别感兴趣。当然,自己喜欢和写出让人喜欢的文章是两码事儿,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吃透相关政策,还要站在读者的立场想他们关心哪些话题。”
人物三:包双青,中国蒙古语新闻网编辑
今年是包双青到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工作的第6个年头。能够在国内最大的蒙古语网站工作,这让身为蒙古族的包双青感到很自豪。“2008年9月28日,中国蒙古语新闻网正式开通。作为中国蒙古语新闻网新闻组组长,我的职责是及时与一线记者联系,快速准确地完成稿件编辑、翻译等工作。同时,我还要发挥法律专业的特长,接受网友的法律咨询。”包双青说,忙碌的工作让她觉得生活特别充实,“如今,我们的网友已经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
人物四:陈玲,北方新报社记者
“2009年9月,新生入学的季节,一个身材瘦小的女孩儿来到我们报社,她是奔着《北方新报》开展的救助贫困大学生特别行动来的。后来,她的故事登在了报上,她也因此得到了一位爱心女士5000元的资助。■下转第2版
(来源:内蒙古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