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01日10:02 来源:黑龙江日报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驶进大庆市大同区,道路两侧的玉米地已收获完毕,枯黄的秸秆有的被农民整体收割堆在地头,有的则被机械粉碎散在田间。
“我家种了40亩玉米,以前收完玉米,秸秆就烧了,现在‘郑老板’雇人到地里收秸秆,我们就送给他了。”在大同区一处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园,大同区祝三乡农民常丽波告诉记者。
收秸秆做什么?
“做生物肥,都‘喂’它了。”常丽波指着眼前一片青翠的芦笋说。
用秸秆怎么做有机肥?记者不禁心生疑问。
“把收回来的秸秆打碎,掺点鸡鸭粪便,撒点‘郑老板’给的微生物菌,拌一拌,放几天就成了。”常丽波说着指向附近几堆黑乎乎的生物肥。记者看到,肥里面有些类似枯草的碎屑,常丽波说那就是秸秆。
秸秆变肥料是一项技术活,记者原本以为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才行。没想到,常丽波指着不远处正在赶鸡鸭的郑宝成说,“我爱人做的,我也会,简单着呢,只要有‘郑老板’的微生物菌剂就成。”
常丽波夫妻俩是被雇来照料这块地的,她口中的“郑老板”、大庆品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郑炜才是这块地的“主人”。他告诉记者,能把秸秆变成生物肥的微生物菌剂,是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国家“863”课题“新型多功能生物有机肥的研究与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合作研发的。此外,在这150亩的地块上,还集成和延伸了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秸秆快速降解及高效低成本有机肥生产技术集成”和“芦笋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等多项课题的科研成果。
“这里去年还是一片盐碱地。”郑炜带着记者走到这片地种草的区域,记者看到,仍有很多地方是成片的白色,寸草不生。郑炜说,“那里盐分高,还没改良过来,得用秸秆制成的生物有机肥改。”
郑炜告诉记者,这5亩做示范的芦笋是去年6月开始种的,为将盐碱地迅速改良成有利于芦笋生长的环境,当年就施了10吨秸秆生物肥,以后每年施80公斤左右就够了。日前,该芦笋品种的培育者、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芦笋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首席专家、江西省农科院陈光宇教授来视察后表示,这片芦笋长势很好,引种很成功。
省农垦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李彩华博士,是该项目的子课题“高寒地区盐碱地芦笋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在黑龙江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芦笋热量低、营养高,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免疫细胞激活剂,具有抗癌、抗衰老和降三高等作用,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欧美国家高级宴会上的必备菜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芦笋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目前产地主要在南方,而事实上,黑龙江日照时间长、温差大,不仅很少发生茎枯病,而且生产出的芦笋品质远远优于南方产品,在东南亚和日韩市场上供不应求。
如此受欢迎的芦笋,价格肯定低不了。李彩华告诉记者,她两年前在省农垦科学院试验田种下的芦笋,今年首次采收,1亩地收了1200多公斤。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芦笋的周年平均售价在20元/公斤以上,按最保守的大田亩产500公斤计算,产值10000元,亩所有成本在1000元,亩纯利润可达9000元,效益是种植玉米等作物的8~10倍,种好了可以持续收获15~20年。”
“我们乡好多人都想种呢!”常丽波脱口而出,她心里早就痒得要命了。这两年,不论是用秸秆制生物肥,还是种芦笋,都是他们夫妻俩在专家的指导下亲手做的,“一点也不难,只要有微生物菌剂和芦笋种子,我们自己种没问题。”
郑炜告诉记者,这也是公司设计出这套“傻瓜技术”,在当地做示范的初衷。大庆盐碱地多,公司打算明年在当地推广在秸秆生物肥改良的盐碱地上种植芦笋。(下转第二版)与农
(来源:黑龙江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