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生态一变,贾汪成了徐州后花园

2014年10月18日06:29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生态一变,贾汪成了徐州后花园

  今年国庆长假,徐州贾汪区交出华丽的旅游成绩单:七天吸引游客64万人,同比增长176.3%;旅游综合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84.2%。黄金周游客井喷、平均每天近10万人并非偶然,已拥有“中国休闲小城”、“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头衔的贾汪,今年前9个月,接待游客26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5.5亿元。旅游业的崛起,成为这座昔日煤城坚持生态转型发展的精彩篇章。

  音乐节、啤酒派对、帐篷露营、陌陌交友……十一期间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活动不断,高潮迭起,32万游客在这儿玩“嗨”了。徐州市民王峰说,贾汪景点在微信朋友圈里炒到爆,“简直是刷屏的节奏。”

  很多人也许不会想到,几年前,这个烟波浩淼、水草丰茂,占地1.1万亩的景区会是徐州面积最大、沉降最严重的采煤塌陷地。“长期积水面积3600多亩,塌陷最深的地方有4米。”潘安湖管理处副处长张超说,按照“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游则游、宜生态则生态”的修复原则,通过挖土造田、开湖造景,培育湿地的方式,贾汪将这片废弃地打造成了国家4A级风景区,成为全国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先行区。

  潘安湖,这张闪亮名片的背后,是贾汪人不愿触碰的“城市伤疤”。有着120多年采煤历史的贾汪,曾留下超过11万亩采煤塌陷地,占全区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黑、脏、乱”是几年前贾汪的真实写照。贾汪人自嘲,“很多人都以能离开贾汪为荣”。特别是当支撑财政收入三分之一的煤炭资源走向衰竭时,贾汪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上。

  “煤炭资源枯竭了,山水资源永恒。我们要跳出矿区发展,拥抱山水转型,彻底颠覆煤城印象。”贾汪区委书记曹志说,贾汪有283座山头,4条河穿城而过,依山傍水的优势在过去却是生态短板。如今,贾汪在“变废为宝”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立志打造“山水生态城,休闲度假区,徐州后花园,城市副中心”。

  在督公湖景区紫海蓝山文化创意园,数百亩薰衣草和马鞭草正等待下一季绽放。在这个被称为徐州“普罗旺斯”的地方,花海里一座座石头垒成的小楼新奇而充满艺术气息,供人“喝喝茶、发发呆”。如果你想更刺激,景区里的国家滑翔伞基地、滑雪和滑草场、漂流基地都等你来“爽一下”。

  贾汪依托山水做足休闲娱乐文章,形成了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精品旅游线路。区旅游局局长闫海告诉记者,贾汪现有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3家;还有7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和9家市级示范农家乐。“过去我们留不住人,现在玩上三天都不够。”

  生态资源成为贾汪新的竞争力。为了保护好山水,贾汪以“存量”盘活换取“增量”发展,全面淘汰“五小”落后产能。在煤矿全部关闭的逆境下,依然对全区49条中小型水泥生产线全部拆除,对84家小炼焦、小钢铁等企业依法关闭或取缔。

  贾汪还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实现了工业轻重兼备,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形成了冶金煤化工、新型建材、环保电力三大传统主导产业,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四大战略新兴产业。今年10月竣工的徐工“四轮一带”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具备年产6万台套履带底盘的生产能力;金彭车业已经建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电动三轮车生产企业。一个欣喜的变化是,贾汪“几乎零起步”的现代服务业在旅游刺激下迅速兴起。今年上半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6.5亿元,同比增长13.2%,占GDP比重达40%。

  产业由地下到地上、城市由陈旧矿区到现代城区、生态由灰变绿,贾汪的转变惠及了50万当地百姓。

  潘安湖、凤鸣海、督公湖、玉龙湾等一批水环境生态景观工程的相继建成,6000亩荒山绿化、7600亩京沪高铁沿线绿化全面完成,贾汪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3.9%和44.5%,实现了从一般宜居城市到山水园林城市的转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数年达到92%。今年,总投资约5亿元的五号井公园、凤凰泉公园二期、督公湖二期等一批景观绿化工程,又将新增绿化面积1510万平方米。而因为采煤留下的210余万平方米涉煤棚户区,经过连续五年的改造,今年也将彻底消灭。

  本报记者 刘宏奇 王 岩

(来源:新华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