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07:10 来源:新华日报
10月6日清晨5点半,海安镇光华村5组的何广银赶往村口陈家港河,起获头一天下的虾笼。看到沉甸甸的笼内野生河虾活蹦乱跳,老何乐呵呵地说:“过去的黑水沟,如今河通了,水清了,鲜鱼活虾也多了,旺季时一天最多能捕到十多斤呢。”
地处里下河地区的海安境内水网密布,曾以“三塘十景”远近闻名,“池畔泉甘鸥自浴,洲边亭圮鹭犹翔”是其美丽写照。但年初启动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县委书记陆卫东走访挂钩联系点墩头镇时,听毛庄村4组村民钟定兰隔河抱怨说,现在村里的河都成死水了,臭气冲天,住在家里都要捂鼻子。
百姓对水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就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陆卫东当场提出整改要求,并亲自组织清理疏浚村里的26条河道。随后县里决定,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实施“清水工程”,并作为头号民生实事工程重点实施。“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水环境为代价,要重绘‘鱼游天上餐云影,树倒波心濯练光’的里下河水乡生态图画,让百姓享受现代生活时留住儿时记忆。”
“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代县长顾国标告诉记者,作为全国养殖大县,海安年产畜禽粪便133万吨,成为河道主要污染源。县里先后投入3800万元,建立了5个畜禽粪便处理中心、3020个蓄粪池, 下转8版
上接1版 目前全县畜禽粪便利用率达90%以上。
为管住生活、生产“乌龙”,海安多措并举,大力度截污治污,对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确保100%无害化处理。对各区、镇128家沿河企业逐一排查,采取限期整改甚至关停等严厉措施,目前已有110家通过整治实现达标排放。
记者在各类项目高度集聚的国家级开发区海安开发区看到,通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位于红星河的排水口处,河水清澈透明,鱼虾聚集。河对岸,10多位从县城来的居民正悠然垂钓。
海安实施“清水工程”,不搞花架子,要求真正做到“河通、水清、无杂物”。各区、镇因河制宜,通过清淤疏浚、清除河面有害水生植物、拆坝通流来沟通盘活河网水系,最大限度实现生态治理。
曲塘镇的河流大多河坡长、河道深,为保留河道原有风貌,该镇坚决不动用挖土机,本着“生态自然、景美岸绿”理念进行人工清淤、生态护坡。如今,这里河水清澈,绿树成荫,鸥鹭成群,叫响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牌子。
在城东镇爱凌村新风9号河上,身穿黄马甲的河道保洁员杨玉才正驾船打捞河面漂浮物。他指着河边竖立的保洁公示牌说:“我的名字写在那儿,保洁不到位,自己没脸面,镇、村考核也过不了关。”
海安环保局副局长柯光明告诉记者,该县创建“以河养河”长效管理新机制,确保“一河一长、一河一员”。像杨玉才这样的保洁员,全县有近2000名,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采取市场化运作、行政化考核。他们不仅岸上拿工资,还能从水里捞“外快”——县农业部门每年在城乡河道投放的鱼苗虾仔,既吃浮游生物当好水下“生物保洁员”,又能端上百姓餐桌,有的保洁员在责任河段捕的河虾最多一天能卖500多元,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做好河道生态保洁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目前,海安1796条等级河道70%通过整洁河验收,呈现一幅幅“水质量提高、水循环正常、水安全保障、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的生态水景,人们休闲观光、亲近自然也多了去处。河边又现淘米洗菜的身影,夏天大人小孩欢笑着下河游泳,一度消失的里下河自然风光,又回来了。
本报通讯员 张军 卢锋 龙彬 丛婧 本报记者 陈明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